关键不是电压,是电流。
以下为摘抄:
1、安全电流
为了确保人身安全,一般以人触电后人体未产生有害的生理效应作为安全的基准。因此,通过人体一般无有害生理效应的电流值,即称为安全电流。安全电流又可发为容许安全电流和持续安全电流。当人体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值不大于摆脱电流的电流值称为容许安全电流,50~60Hz交流规定10mA(矿业等类的作业则规定6mA),直流规定50mA为容许安全电流;当人发生触电,通过人体的电流大于摆脱电流且与相应的持续通电时间对应的电流值称为持续安全电流。交流持续安全电流值与持续通电时间的关系为:
Iac=10+10/t(0.03秒<=t<=10秒)
T——持续通电时间 秒
2、 安全电压
在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人体接触到一定电压的带电体后,其各部分不发生任何损害,该电压秒称为安全电压。
安全电压是以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与人体电阻的乘积来表示的。通常,低于40V的对地电压可视为安全电压。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接触电压的限定值为50V,并规定在25V以下时,不需考虑防止电击的安全措施。我国规定的安全电压等级有:42V、36V、24V、12V、6V、额定值五个等级,目前采用安全电压以36V和12V较多。发电厂生产场所及变电站等处使用的行灯一般为36V,在比较危险的地方或工作地点狭窄、周围有大面积接地体、环境湿热场场所,如电缆沟、煤斗油箱等地,所用行灯的电压不准超过12V。
需要指出的是,不能认为这些电压就是绝对安全的,如果人体在汗湿、皮肤破裂等情况不长时间触及电源,也可能发生电击伤害。
行业规定 安全电压为36V,安全电流为10mA,原因如下:
电击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通过人体电流的大小和通电时间长短。电流强度越大,致命危险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死亡的可能性越大。能引起人感觉到的最小电流值称为感知电流,交流为1mA,直流为5mA;人触电后能自己摆脱的最大电流称为摆脱电流,交流为10mA,直流为50mA;在较短的时间内危及生命的电流称为致命电流,如100mA的电流通过人体1s,可足以使人致命,因此致命电流为50mA。在有防止触电保护装置的情况下,人体允许通过的电流一般可按30mA考虑。
人体对电流的反映:
8~10mA 手摆脱电极已感到困难,有剧痛感(手指关节).
20~25mA 手迅速麻痹,不能自动摆脱电极,呼吸困难.
50~80mA 呼吸困难,心房开始震颤.
90~100mA 呼吸麻痹,三秒钟后心脏开始麻痹,停止跳动.
完全可以,将电流表串联到电路中就能测量出多少a,在测量之前先预估一下是多大电流的,然后用比它大一个档次的电流表串入电路进行测量,如果读数很小,再换低一档次的,以此类推,最终能够测定出是多少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