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的真实面目 佛教中人来回答!!!!

2025-04-08 00:44:5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实在是不能画一张‘脸’出来。

这问题困惑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更多数的人连楼主所指“相貌”是什么的困惑都没有。却天天考虑别人是否‘着相’,而且这些人大都是阅读过大量经书有学识的人。今天末学也不怕得罪人,因为有人问。————楼主想知道贪的样貌,在佛教来讲就是贪的‘体相’。‘体’就是所指之贪(就是贪心)升起且具全。‘相’就是“这个升起且俱全”的特有差别,之所以用‘差别’来形容是因为相并非唯一,而且是针对本体所特有的。例如:开心时会笑,其体就是开心;其相由内而显外就会看到咧嘴疵牙的笑容,这是外在相。而内在相,不论是否疵牙都是不变的。所以楼主所说的面貌是贪欲的内在相,所以无人能画出‘贪欲外在的脸’。再简单一点说:【贪念一起,其相毕现】。其它的‘相‘也是如此。如果还不好理解末学以观世音菩萨的一段教言举例来配合楼主理解体会:


【尔时大梵天王,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合掌恭敬,白观世音菩萨言:“善哉大士!我从昔来,经无量佛会,闻种种法、种种陀罗尼,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唯愿大士,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我等大众,愿乐欲闻。”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作如是问。汝今善听,吾为汝等略说少耳。”
观世音菩萨言:“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是。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大梵王言:“我等大众,今始识此陀罗尼相貌。从今受持,不敢忘失。”】


经中所说种种相貌观世音菩萨以明确的教言【谓之以’心‘】。希望喜欢金刚经、大悲咒的师兄们能多多体会。


南无阿弥陀佛

回答2:

贪欲的面貌是,我们的一念无明的妄动。

贪嗔痴本是不存在的,它们并没有藏在哪个地方。而是我们遇缘逢境,六根去攀援六尘而产生六识。

妄想本空,而因我们的一念无明,生出来个如幻的现象,我们却执幻为真了。。。。

害了眼病,看到空中有花,等眼病好了,却问:这空中的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又是什么时候消失的?
这问题根本就不成问题嘛。。。空中本没有花,是你害眼病产生的幻觉嘛,怎么问本就不存在的空花呢?

一念无明是怎么产生的?无明就是空花,本来就没有嘛!所以心经说:“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什么是无明?简而言之,就是黑暗,什么都不明白。因为不明自真理,把心锁上了,所以不能开悟。
  在唐朝代宗皇帝时,有个太监,名叫鱼朝恩,他问国师:‘什么是无明?'
  国师说:‘你这副奴才相,那有资格问佛法?'
  他勃然大怒。
  国师笑说:‘这就是无明。'所谓‘无明火能烧毁功德林'。

回答3:

阿弥陀佛,善信问得好,什么是贪欲呢?人的心念有人说是物质有人说是形而上的东西不属物质,其实这些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就算你得到答案也无非就是个他是物质或他不是物质这样的答案而已,得到这样的答案有什么意义呢?世人往往都把精力耗费在这样一些毫无意义的事上去了。
一件事或物不管你叫他为物或非物,他如果不能升起作用那么他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物或非物他们都是有一个共同被认识的地方就是能对我们生起作用,念头若不能对我们升起作用那么他是不是物都没有任何意义。所以说他是唯物或是唯心这样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就像我们讨论一件与自己毫不相关的事情一样。贪欲是什么?也是如此。我没法告诉你他是什么也没法告诉你他不是什么。只有自己去领悟才能真正明白。当你真正放下心中的贪欲时你就不会再去追问贪欲是什么了。就像你若问我人是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人本身只是一个代号他的种种作用没有一个能定义什么是人。阿弥陀佛

回答4:

苦集灭道,贪欲是集。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前六个我们是被动接受的,身为人身就要受,但是下面的爱取我们是可以选择改变的,如果就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很好把握自己趋向解脱了,但是识得种子集会发芽,就是人们对某些东西的偏好认识等等,比如有些人嗜食,嗜睡,贪,疑。所以很多时候你知道这样做是错得,但是集来了你是很难左右的。比如食欲强的人,饿得时候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所以就会产生痛苦。这也是无明缘行,行缘识得结果.

回答5:

1.就像一个身中毒箭,奄奄一息的人,却非要知道敌人的背景,所用的弓弩,所用的箭支情况才肯接受治疗一样,他可能会因此丢掉自己的幸命。2.一盆花,既不浇水,又无光照,它是无论如何都不能生存下去的,贪婪的花,无六根的养料和浇灌,它是无论如何也都不能生存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