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事读后感

2025-04-03 11:25: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直很欣赏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才情横溢,满腹经纶同时又如此的热情开朗,健谈而又风趣。犹如那空谷中遗世而独立的幽兰一般,不可抑制地吸引着她身边的人。动如脱兔,静若处子,倾世绝颜的她在民国的风流长卷上永远地成为了那最耀眼的极星。
  不受繁文缛节的束缚,不拘泥于封建思想的开朗活泼的林徽因遇上门当户对,深受父辈思想影响下的渊博内敛,彬彬有礼,偶尔还展现古怪机智的梁思成,犹如可望不可即却不能止住追逐步伐的太阳与温润淡然,深沉如水的月亮,我不敢说他们是天作之合,但是诚如是,徽因一生用她的健谈与开朗的笑声来平衡着思成的拘谨。
  追溯梁思成学习建筑的启蒙,这无疑起于林徽因的引导。是林徽因用其机智的言语将了梁思成引导进了建筑这片在当时中国人并不熟悉的领域,而梁思成先生也将毕生的心力投入进建筑事业。这对相濡以沫的伉俪,热爱着艺术,追寻着艺术,维护着艺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颠沛流离,经历了为五斗米折腰的酸辛生活,经历了病痛翻来覆去的折磨,经历了五四运动将文人送到批斗台上的最艰难的时期,但是他们始终面带着微笑,永远乐观,充满勇气地面对,不放弃对生活的热忱,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事业的执着。
  即使隔了大半个世纪,梁式夫妇为祖国作出许许多多的贡献也会犹如那屹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的巍峨宏伟由他们亲手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流芳百世。
  而除了他们夫妻两人作出的对祖国极大的贡献之外,在这本书中,我也同样极其深刻了解与欣赏他们两人之间情笃如深,相濡以沫的情感。
  虽然,他们的婚姻不能幸免于封建门当户对的桎梏中;即使,在文坛中声名鹊起的浪漫而奔放诗人徐志摩对林徽因先生热烈追求并为之书写一封封惊艳文坛的情诗;即使,哲学家金岳霖甘愿为了徽因先生终身不娶并且与梁式夫妇建立着终身的挚友关系;即使在他们二人婚姻感情中有再多的阻隔,徽因与思成却如同藕丝一般紧紧相连着,化敌为友,化险峰为平地,直至所有接触梁式夫妇的人们都情不自禁地为之倾倒和钦佩。
  在梁式夫妇这幢感情的危楼中,他们共同的爱好——建筑,便是这座危楼的基座。他们热爱古老沧桑的建筑。他们,用尽全力维护着那岌岌可危的久经着历史的雕磨的古老建筑。他们,用尽心血地为即将遭遇拆迁的悲惨命运的古城墙呐喊,却终是被无视地拒绝。当年,林徽因先生无奈愤慨地写下“你们现在拆掉的是一个真古董,即使将来后悔,再盖上,也不过盖上的是一个假古董!”在梁式夫妇的心目中,每一座被世人遗忘的青灯古寺,每一座诉说着沧桑历史的古城墙无不是他们心中的孩子。古城墙的拆迁就仿佛是还在羊水中的孩子的失去,又怎能不为之犹如剜肉之悲恸?又怎能不为之掉下血泪?
  是的,作为一位无名的后辈,站在伟人的背影下,我无比钦佩欣赏徽因先生与思成先生之间的深厚的感情。以建筑学为圆心,他们二人画出一个个精彩斑斓,曲折坎坷的圆圈。
  正如秦少游之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思成为重修那些众多古建筑奔波于大江南北,徽因又与思成有多少见面,推心置腹的谈话呢?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们肩负着是时代、文化复兴改革的使命与际遇,而儿女情长的风花雪月,他们不该拥有。但我更喜欢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感情,不能只称为“爱情”,而应该称为“亲情”了吧。即使天各一方,海角天涯,心中却不会忘记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角,永远伫立着那么一个人。不管你在哪里,无论你做什么,他都会在那里支持你走下去。这便是林徽因先生与梁思成先生之间犹如亲情般的情感。
  徽因是美丽而多情的诗人,同时也担任着梁思成身旁的建筑顾问。
  思成则是闻名遐迩的建筑学家,是将毕生奉献给了建筑学。
  他们二人,从最初的订婚到结婚再到相知相爱,从抗战逃亡到五四运动,他们,在众多方面为祖国为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纵使站在世界这轴绚丽缤纷的长卷中,他们也同样格外耀眼,令世人为之仰望。
  很早以前就很喜欢林徽因,从她的美丽的外貌到那风骨犹存的诗文,无不欣赏这个绝世的女子。而自读了《林徽因与梁思成》后,我更对林徽因与梁思成两人作出的贡献而钦佩,也被他们二人相濡以沫的感情而感动。
  缓缓地合上它,我的心中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