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武职官衔的一种统称,始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唐以后逐渐衰微。
在秦代以前,中国的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秦属草置阶段,设置并不完备。
秦汉初期至汉文帝,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总的来说,是汉定以为官名,特别是大将军这样的官名就是在汉武帝时固定下来的。
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一重号将军 —— 骠骑将军,位次大将军。一般称之为重号将军,为皇帝的最高级武官。
汉武帝征匈奴始,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之后将军名号日益繁多,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渡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甚至或因童谣(如龙骧),随立名目。而绝大多数则取威武之名,如寇军、扬威之类。因此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种名号并无一定,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关系,因此称为杂号将军。
这期间将军称号也被划分成二类,即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重号将军职位高,轻易不封,为常设军职。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以外,统称为杂号将军,又称列将军。或职位较低,或军职虽高,却战时册封平时不用,如东汉之后的四征将军,南朝宋四镇将军亦在杂号之列。杂号将军加“大”者,亦为重号将军。
因战争需要,亦有杂号大将军。加了大字的杂号将军,比一般杂号将军地位要高一些。一方面是以示优宠,另一方面有时要同时派若干将军出征,则以加了大字的将军为统帅。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加泛滥,名目繁多,南朝梁共有三百六十一(包知加封境外人士的一百二十五号)。一般除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以外,统称为杂号将军。但亦有例外,如南朝宋四镇亦在杂号之列。
唐代将军号大减,杂号将军的名称亦归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