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摔跤吧,爸爸》所引发的讨论中,关于性别问题的话题不绝于耳。因为对于普罗大众而言,更为直观的不是电影语言的技巧,而是其所映射出的印度文化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在一个长久被种姓制度所占据,阶级、性别等级化鲜明的文化形态中,这样一部电影的出现,无疑彰显了印度文化的革命性变革。
但这一影片是否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义电影?这并非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影片中,生活在封闭山村里的两个小姑娘被怀抱着世界冠军梦想的父亲严苛的训练为两名优秀的世界级摔跤选手。在此,两个女孩借助对“摔跤”这一充满着男性荷尔蒙运动的介入,完成了对男性世界的入侵与挑衅,这样的对抗所取得的成功很容易被视为是一种女性解放的意象。然而,实际上在这一对抗中,两个女孩的胜利却建立在其对于男性世界基本规则的遵循之上:放弃女孩原本被规定的生活方式和轨迹,例如做家务、在很小的年纪结婚生子,转而开始摸爬滚打式的力量性训练,(在女性与男性之间做简单的二选一的选择本身恰是被当代女性主义所诟病的性别压抑之一)以至于女孩的长发都成为了其走向胜利之途的一种障碍:姐姐在留起头发之后竟会陷入首场不胜的魔咒。更为重要的是在两个女孩向男性世界挑战的道路上,从始至终无法摆脱、甚至需要有意顺从的是男性统治的另一个核心权力象征:父亲的角色以及其所特有的统治方式(这种统治方式甚至表现为父爱的形态)。影片中曾有一度让姐姐出现了短暂的俄狄浦斯式的反叛,但在更大的权力统治——夺取世界冠军的压力之下,重新回到了父权统治的管辖范围之内。换言之,如果两个女孩的生活轨迹被置换为两个男孩的成长历程,这一故事将具有同样的励志效果:其所要克服的疲劳、困倦、伤痛、因失败而带来的心里落差都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将整个故事设定为两个女孩的成长历程只是为整部电影增加了些许风趣性和猎奇性,以及可能为其带来更多关注与荣誉的女性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