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龙逢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王改变这种情况。说毕,立于朝廷不肯离去。夏桀大怒,命人把他囚而杀之。关龙逢因忠谏被杀,在夏王朝内外引起很大不满,很多人都不敢直言进谏,只想远远离去。在关龙逢被杀后,夏桀众叛亲离,夏朝不久就被商汤灭亡了。关龙逢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臣。
比干
相对于关龙逢来说,因为《封神演义》的关系,商代谏臣比干的名气要大得多,其事迹也更为壮烈。比干(前1092-前1029),子姓,沫邑人(今卫辉市北)。一生忠君爱国倡导“民本清议,士志于道。”为商王太丁之子,名干。比干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干从政 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 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妫氏怀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之太始祖,后来周武王为比干封墓,赐林姓;魏孝文帝拓跋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民间都把比干尊为文财神。
杨继盛
比起海瑞,杨继盛的在民间的知名度稍显逊色,但是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他的事迹更为壮烈,影响更大,被称为明朝第一谏官。
杨继盛(1516-1555),容城(属今河北)人,字仲芳,号椒山。嘉靖进士,任兵部员外郎,因弹劾大将仇鸾对俺答畏怯妥协,被贬官,后起用为刑部员外郎、兵部武选司,上疏弹劾严嵩十大罪。世宗怒,下诏处死。人们听说杨继盛要处斩 , 四城百姓蜂拥赶到西市 , 为杨继盛送行。沿街人山人海 , 哭声震天 , 晴朗的天空突然天昏地暗。杨继盛昂首挺胸 , 视死如归 , 当众高唱 : 浩气还太虚 , 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 , 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死后七年 , 严嵩父子被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徐阶等人斗倒。明穆宗登基后 , 为前朝冤案大臣平反 , 杨继盛是第一人,并追赠为太常少卿。隆庆二年 , 直隶监察御史郝杰 , 在保定民众的强烈要求下 , 上奏穆宗 :“保定府是杨继盛的故乡 , 本地官吏和百姓请为杨继盛立祠 , 以做永久的纪念 , 请求批准。” 皇帝很快批准 , 并定名为 “ 旌忠 ” 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