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指的是现在的安徽省黄山市。
黄山市,安徽省省辖地级市,古称新安、歙州、徽州,地处皖浙赣三省交界处,被称为“三省通衢” ,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杭州市淳安县、临安区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邻。1987年撤销徽州地区,以境内山岳“黄山”之名设立地级黄山市。
1986年6月,黄山市(县级)改由徽州地区代管,徽州地区辖屯溪、黄山(县级)2市和歙、休宁、黟、祁门、石台、绩溪、旌德7县。1987年11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安徽省调整徽州地区行政区划的批复》,撤销徽州地区、屯溪市和县级黄山市,设立地级黄山市。原属徽州地区的石台县划属池州地区,绩溪、旌德2县划属宣城地区。1988年4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和歙、休宁、祁门、黟4县。
拓展资料: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西南与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上饶市婺源县交界,东南与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杭州市淳安县、临安区为邻,东北与安徽省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接壤,西北与池州市青阳县、石台县、东至县毗邻。全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
参考资料:黄山市人民政府网--历史沿革
徽州在古代地域比较广阔。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现歙县徽城,前四个县现属安徽省黄山市,绩溪县今属安徽省宣城市,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建歙县,属会稽郡。
西汉武帝大狩二年(前121年)属丹阳郡。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属新安郡。
南朝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年)属新宁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歙县并入海宁县,隶属婺州,十一年(591年)复置歙县,隶属歙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天宝元年(742年)歙州改名新安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新安郡改名歙州。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名徽州。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徽州为徽州路。
顺帝至正十七年(1357年)改徽州路为兴安府。二十七年(1367年)改兴安府为徽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留县,直属安徽省。三年(1914年)6月,属芜湖道。十七年(1928年)8月,废道直属安徽省,二十一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九年(1940年)3月,属皖南行署,同年8月属皖南行署第七行政督察区。三十四年(1945年)9月,皖南行署撤销,歙县属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4月28日后属皖南区人民行政公署,5月13日属徽州专区。
1949年,10月,属徽州专区。
1956年,3月,属芜湖专区。
1961年,4月,属徽州专区。
1974年,属徽州地区。
1987年,11月27日,徽州地区改设黄山市,歙县隶属黄山市。
百度百科
徽州,在中国大陆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今属江西省外,其余今皆属安徽省)行政版属相对稳定。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安徽南部城市黄山市
拓展资料:
徽州的历史演变
徽州,在中国大陆安徽省南部地区,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溯源追本,这里曾先后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一府六县”,形成了包括歙县、黟县、婺源、绩溪、祁门、休宁六县的徽州府,行政版属相对稳定。
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1988年7月,地级黄山市正式成立,辖三区(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四县(歙县、休宁、黟县、祁门县)和黄山风景区,总面积约9807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47万。
徽州文化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简称徽文化,是安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