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生儿来到世界的第一瞬间开始,他的所有感受都是自己的,别人的感受与他无关;只要自己有需求就哭(婴儿遗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不知道也不可能管别人的需求。大脑这样的“知识结构基础”是为个体生存服务的,虽然没有善恶之分,却是一个极其容易接受私利,极难建立真正为他人、为社会着想的知识接受机制。因为一切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和愿望的刺激信息都是极其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而注意时和产生愉快情绪时,都能够聚集大量兴奋能量,产生深刻的痕迹和牢固的联系。相反,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婴儿是无法感受到的。幼儿及成年人,即使知道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绝对没有自己亲身感受那么强烈——俗语说:针不刺到肉不知痛(准确说是知道会痛,却没有感受到痛),指的就是这种区别。没有强烈刺激,也就不容易产生深刻的痕迹和牢固的联系。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脑的“知识结构”确实是一个极容易接受“利私”,不容易接受“利他”的结构。所以,世界上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自私有程度之分,极端自私和极端无私都是极其罕见的。看看:只有溺爱、没有爱心教育的留学生竟然可以砍伤母亲,原因竟然是她寄钱迟了;昏迷倒地的老人,苏醒后竟然诬告救命恩人撞倒他!同样,雷锋式的人物也不多,翻开历史,除了传说中的尧、舜、禹外,就只有屈原、魏征、包拯、岳飞、陈之茂、文天祥、海瑞这几个舍己为公的榜样了!当然,再找找也许还有几个,但对比几千年时间的人口,再多百倍也无法改变“极其罕见”这个结论。
后天教育是决定个体内在自私程度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和法治机制是促进或制约个体自私欲望的重要因素。这里不做论述。
利他,从字面看,与利己不同,但是,细心分析,竟然发现实质上利己的占多数!请看下面的粗略分析:
1、真正的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为儿女利益,母亲可以奉献一切,包括生命。
2、也称母爱,但实质上是利己,望子成龙是为了母凭子贵;望女成凤是为了女儿嫁得好,自己也风光。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占多数,真正无私者不多。
3、爱情是历史永恒的话题,男性可以“不爱江山爱美人”,可以为爱的人去牺牲。女性可以“非君不嫁”,可以一同赴汤蹈火。这种真爱不多,否则不会成为少男少女梦想中的样板,不会成为激动人心的剧目。
4、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五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5、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宗教信仰,哲学信仰都可以培育出内心真正忘我的忠诚战士,从忠诚度来看,他们是为了理想,是利他。但是实质上,这种文明冲突本身就是零和博弈,其得就是另外人群的失。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他。只有佛教避免了这种冲突,可惜它只有软力量。
6、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至国家兴亡,小至兄弟分家,都无法避开这种本能。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直到因利而斗,同样,因利而利他,因利而付出,因利而贡献,都是不难理解的。
综上所述,利他往往是利己的不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就是私欲利益博弈的场所,设计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让全人类不再争斗,实现人类大和谐,共同进步,人人幸福是心理学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