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整理、总结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我国古时,大部分药物都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以“本草经”命名便源于此。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便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一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首次系统总结,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构思巧妙,全书分3(或4)卷,为了对应一年365日,书中收载了药物365种,这些药物被分为上、中、下三品,以应天、地、人三界,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全书365种药物中,包含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多服久服不伤人,如人参、灵芝;中品120种为臣,无毒或有毒,主养性,具有补养及治疗疾病的功效,如黄芩、牛黄;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如巴豆、大黄。
《神农本草经》的历史地位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东汉以前零散的药学知识做了系统总结,其中包含许多具有科学价值的内容,被历代医家视若珍宝;而且它作为药物学著作的编撰体例也被长期沿用。作为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本经》依循《内经》提出的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也将药物以朝中的君臣地位为喻,来表明其主次关系和配伍法则。《本经》对药物的性味也有详尽的描述,指出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是药物的基本性情,可针对疾病的寒、热、湿、燥不同性质选择用药。如寒病选热药,热病选寒药,湿病选温燥药,燥病选凉润药等。药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药学的一大关键,《本经》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很长一段时期内,《神农本草经》都是医生和药师学习中药学的教科书。书中对于药物性质的定位和对其功能主治的描述十分准确,其中规定的大部分药物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今天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支柱。对于现代的中医临床,《神农本草经》的论述仍然具有十分稳固的权威性,同时,它也成为医学工作者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中对于药物及药事(采摘、炮制及使用方法等)的论述,时至今日,仍是医药工作者的主要理论依据和操作规范。《图解神农本草经》只是对《神农本草经》进行了编辑创新,让它更为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