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2025-04-08 05:12:2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反义词中的词总是成对出现的,但两个词之间的两个反义词之间的语义范围、使用频率并不相等,这就形成了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
  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体现在语言的很多方面。例如,在人们提问的时候,一般只采用积极意义的词语提问,而不采用消极意义的词语提问。在“~不~”格式中,可以说“好不好吃”、“厚不厚”等,但一般不说“难不难吃”,“薄不薄”等。
  具体来说,在汉语中,表示中性概念的词只有用“大义+度”来表达,不会用“小义+度”表达,例如没有“冷度”、“狭度”、“窄度”、“稀度”、“浅度”等(汉语中有“低度”一词,但它是区别词,指白酒的酒精含量低,不是表示概念的词);也不会用“大义+小义+度”的构词方式表达,例如没有“冷热度”、“广狭度”、“宽窄度”、“浓稀度”、“深浅度”等。当人们需要描述事物的“小、低、短、弱、少”等方面的性质时,通常会采用这些已经由“大义+度”构成的概念词语加上表示“小义”的形容词。
  由此看来,反义词的不平衡现象和人的语言使用习惯有很大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英语中的表达中性概念义的名词也跟表示“大义”的形容词具有相同的词根。例如“height(名词,高度)—high(形容词,高)”、“depth(名词,深度)—deep(形容词,深)”等等,可见人类的认知方式是具有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