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说啥看心情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2369239/answer/8783838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西游记》是一个悲剧。
我小时候看《西游记》,最喜欢看的就是大闹天宫的一段,其次就是一路斩妖除魔的剧情。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那些斩妖除魔的“正义”镜头却越来越让我反感。
那个打上灵霄,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让我心痛;那个忍着辛苦,受着委屈的孙行者,让我感到一股铺天盖地的嘲讽。
一座如来手掌幻化的五行山,让孙悟空从“齐天大圣”变成了“孙行者”。
前者是那个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你,是那个桀骜不驯、蔑视凡俗的我;后者是那个屈从现实、摧眉折腰的你,是那个磨去棱角、强颜欢笑的我。
于是,我始终认为,那个无视一切,无论天规天条还是道德律法统统不放在眼底的美猴王才是英雄;那个手中拿着一万三千六百斤的定海神针,搅得满天神佛不得安宁的齐天大圣才是英雄。
而那个从五行山下出来之后,披荆斩棘、降妖伏魔,最终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不是。
以至于,小时候哪首让我听哭了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到后来听起来也无比讽刺:
“五百年,桑田沧海,顽石也长满青苔。只一颗,心儿未死,向往着逍遥自在。哪怕是,野火焚烧,冰雪覆盖,依然是志向不改,信念不衰。蹉跎了岁月,激荡着情怀,为什么偏有这样的安排。”
真的志向不改?真的信念不衰?那为什么后来要护送那个为了“扶保我王江山永固”而去西天求取真经的和尚?
有人说,江山永固代表老百姓生活的都很好,没人造反。可是当我看到天庭中却欢歌燕舞,看到唐僧、皇帝与朝臣对着观世音匍匐在地的时候,再联想到佛家的所谓“众生平等”,就恨不得那泼猴跳出五行山之后,一棒子把他们全都打死。
可惜他没有。
我偶尔会想一下,那五行山下的五百个春秋,他都想了什么?
愤怒?彷徨?无奈?亦或者是懊悔?
或许他终于发现自己终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毕竟,五行山就压在自己的头上。
于是,他开始安慰自己,应当“修成正果”,就如同我们把被磨去棱角的自己称为“成熟”。
当那个细皮嫩肉的取经人笨拙的爬上五行山,用那只无缚鸡之力的手揭下写着“唵嘛呢叭哞吽”的封印,他是否真的认为自己自由了?
还是说,他早已意识到,自己崩开五行山之日,就是被套上另一个枷锁之时,但他无力反抗?
甚至我一直认为,顽劣而聪慧的孙悟空早就知道那个小小的金箍比五行山更加沉重,沉重到终将压碎本我,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将其套在自己的头上。
一如当年,他傲然迎向那十万天兵天将。即使他明知眼前那十万天兵天将就是为了在他身上踏上十万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仍然毫不犹豫。
与之不同的是,当年的毫不犹豫是一种无视一切的张狂与骄傲,横眉冷对,一夫当关;今日的毫不犹豫是一种听天由命的无谓与哀伤,逆来顺受,唾面自干。
只是不知道,那个鞍前马后的受一个和尚驱使的孙行者,是否会回想起曾经纵横于天地人三界,身为“齐天大圣”之时的豪情万丈?
只是不知道,他对当年的结拜兄弟出手的时候,是否已经忘了,自己曾经的名字是“七大圣”之一的“美猴王”?
第二季中国好歌曲中有一首歌我非常的喜欢,《悟空》。网上很多人说这首歌的歌词充满禅意,我不是很懂。不过我喜欢那句“我要这铁棒有何用,我有这变化又如何”,更喜欢那句“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
是的,当“佛祖”二字从口中吐出,就已经无法回头了。
在此之前,他是那个称呼佛祖为“善士”,或如其他影视作品中,无礼的称其为“贼秃”的齐天大圣;在此之后,他变成了双手合十,口诵佛号,扶保一个和尚拜佛求经的“孙行者”。
五行山,可以让“善士”、“贼秃”变成“佛祖”,就好像友爱部可以让温斯顿从“追求2加2等于4的自由”变成“他热爱老大哥”。
回头无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