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地貌类的世界地质公园中,中国有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泰山世界地质公园、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世界地质公园、三清山世界地质公园,德国有布朗斯韦尔世界地质公园。其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玉山岛弧型花岗岩峰岭地貌面积仅占园区的一小部分,主要由秦岭造山带、第四纪地貌和古人类遗迹、翠华山山崩地貌、骊山裂谷地堑构造、冰晶顶韧性剪切带与构造混合演化、板块缝合带与第四纪冰川组成,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与德国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相似。
这些“中国籍”的世界地质公园,加上华山、鼓浪屿和德国的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她们既是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花岗岩地貌景观,也能代表不同气候区的主要花岗岩地貌景观类型,一起构成一个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演化序列,反映了花岗岩地貌形成过程中的构造切割、冲刷侵蚀、风化剥蚀的强弱变化,也能表现微地貌形态演化不同阶段的特征。
基于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在世界地质公园同类地貌中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和便于记忆等因素,笔者建议采用典型代表模式来讨论世界上花岗岩景观的分类,分为“三清山式”、“黄山式”、“华山式”、“泰山式”、“鼓浪屿式”、“克什克腾式”、“海森楚鲁式”、“布朗斯韦尔式”等八种类型。
(1)“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是由白垩纪花岗岩组成的构造侵蚀型峰林地貌,它的峰林地貌景观类型齐全,特征典型,密度大,而且保存完好,地貌景观以尖峰陡坡为特色,以“奇秀”著称。
(2)“黄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也是由白垩纪花岗岩组成的构造侵蚀、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的峰林地貌。它的峰林地貌景观以主峰鼎立、群峰簇拥、深壑峡谷的峰林地貌为特色,以“壮美”著称。
(3)“华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由白垩纪S型二长花岗岩组成,以构造控制的流水冲刷侵蚀作用为主,化学风化剥蚀作用弱于泰山,以陡崖绝壁峰林地貌为特色,以“险峻”著称。
(4)“泰山式”花岗岩地貌景观:位于华北克拉通内部,由太古宙变质花岗杂岩组成,地处温带湿润气候区,化学风化作用较强,以浑圆雄厚山体与崖壁陡坡组合景观为特色,以“雄伟”著称。从花岗岩地貌演化发展的阶段分析,“泰山式”早于“华山式”,晚于“鼓浪屿式”。类似于“泰山式”的花岗岩景观有湖南的衡山等花岗岩景观,但不如泰山的雄伟与壮观。
(5)“鼓浪屿式”花岗岩地貌景观:以浑圆状花岗岩低丘和花岗岩石蛋景观为特色,是海蚀花岗岩地貌的代表,以“浑圆”著称。浙江的普陀山、福建的太姥山(A型晶洞钾长花岗岩)、平潭岛与此特点相似,其成因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作用有关。
表7.3 世界主要花岗岩山体地址地貌特征一览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据陈安泽,2008;卢云亭,2007;陈文光,2007,等资料整理)
(6)“克什克腾式”花岗岩地貌景观:是高纬度地区花岗岩景观的典型代表,以“豪放”著称。克什克腾成景花岗岩主要为燕山中期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景观成因主要是冰蚀作用为主的物理风化,寒蚀和风蚀作用次之。有众多古冰川遗迹,微地貌景观类型主要为花岗岩石林,可以分为石墙、石塔、石丛、石柱、石柱群等亚类(董树文等,2011)。石林高约5~20m,成片分布,达500×104m2。
(7)“海森楚鲁式”花岗岩地貌景观:阿拉善世界地质公园海森楚鲁景区(海森楚鲁,蒙语,意为“像锅一样的山石”)是研究花岗岩风蚀地貌形成和演化的天然博物馆,是我国西部花岗岩风蚀地貌的典型代表。在方圆数十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风蚀龛、蘑菇石和造型石等怪石,形态各异。景区内风蚀母岩为侏罗纪花岗岩,由于岩性及其矿物成分的差异,加上长期的风化作用,形成了各种风蚀地貌。目前还没有更典型的花岗岩风蚀地貌,暂且以海森楚鲁命名。
该地貌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且风力大,河西走廊的风力年平均达3m/s以上(田明中等,2012)。
(8)“布朗斯韦尔式”花岗岩地貌景观:德国布朗斯韦尔地质公园是除我国之外唯一的以花岗岩地貌为保护区的世界地质公园,发育穹隆状花岗岩地貌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