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晚三叠世晚期至今,研究区由原来的以拉张为主转入以挤压为主的构造运动阶段,断块活动更加强烈,古生代一直处于隆起的古陆区域断块下陷为沉积盆地,接受了巨厚的红色碎屑岩沉积。尔后盆地经过发展、萎缩、改造直至今日景观。根据各个时期演化特征,可将西昌盆地的发展、演化分为下列几个阶段:
3.2.1 前陆盆地形成阶段(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晚三叠世诺利期晚期开始,受印支运动Ⅱ幕影响,研究区西部块断活动增强。古生代一直处于上升的古陆区(越西、喜德、西昌、普格一带)首先下陷成为陆相盆地。西部边缘西昌一带下陷最为强烈,湖水由会东、会理一带向北超覆,最初沉积了一套陆相类磨拉石建造的砂砾岩。之后由西向东沉积范围不断扩大,东部也由峨眉、峨边一带由东向西逐渐淹没甘洛、昭觉、美姑一带,从而使整个研究区沉积了一套河流、湖沼相含煤碎屑岩系,沉积物从西向东由粗变细,由厚变薄,显示了前陆盆地的特征。
此时研究区仍属四川大型内陆盆地的西部边缘,但西昌一带为一沉降中心,白果湾组厚度达1千余米。值得注意的是,在早中三叠世属正常浅海环境的昭觉、布拖一带,在白果湾组近底部发育一套河湖三角洲相沉积,平行不整合于有机质丰富的雷口坡组之上,其上为砂泥岩为主的含煤碎屑沉积,形成研究区东部具良好生储盖组合的层段。
早侏罗世继续保持着晚三叠世的构造轮廓和古地理格局,与上三叠统普遍为连续沉积。但古气候已由晚三叠世的湿热气候转变成炎热、干燥气候,在强氧化环境中形成了内陆河湖相红色砂泥岩沉积(益门组)。此时研究区西傍山地,边缘地带以河流作用为主,远离物源区的中心地带为湖泊沉积区,沉积物成分成熟度高,以石英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水平层理、干裂发育,说明环境稳定。沉积物质和沉积环境与蛾眉、峨边、雷波一带相同,说明本区属于川滇大型红色内陆盆地的一部分,尚未形成独立的盆地。
3.2.2 盆地形成与发展阶段(中侏罗世—早白垩世)
早侏罗世晚期,燕山运动I幕使本区抬升,出现沉积间断,缺失了益门组第三段,与此同时在黑水河断裂与小江断裂之间呈上升趋势,使汉源至昭觉一线成为隆起带。到中侏罗世川滇盆地再次下降接受沉积时,汉源-昭觉南北向隆起已将川滇盆地四川境内分隔为两个性质不同的盆地。东部为四川盆地,以河流—洪泛平原沉积为主;西部为攀(枝花)西(昌)盆地,以湖泊相沉积为主。明显的沉积分异表明从中侏罗世开始攀西盆地已脱离川滇盆地而进入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陆盆地阶段。此时研究区西部属攀西盆地北部,而甘洛、麻姑山、昭觉、美姑等地仍属四川盆地西缘。这种古地理格局一直持续到晚侏罗世末期,炎热、干燥的气候条件,使研究区广泛发育湖泊相红色泥岩、粉砂岩沉积,盆地中心部位时夹灰岩、泥灰岩,化石丰富。
侏罗纪末期燕山运动I幕反映在东西两侧向本区挤压加强,使研究区整体抬升,普遍形成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之间的沉积间断。至早白垩世时,研究区东部相对上升,沉积较薄;西部相对下降,仍为湖盆,但攀西盆地范围已明显缩小,中心已向西南会东、会理迁移。本区西部米市一带初期仍为强烈下陷地带,沉积了河流相为主的巨厚含砾粗碎屑岩,中晚期为湖泊相泥岩和粉砂岩(飞天山组)。
综上所述,西昌盆地从中侏罗世开始独立发展,经过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两个沉积旋回后,湖盆由盛到衰,范围由大到小,最后到早白垩世末燕山运动Ⅲ幕又使本区抬升。由于受东西向挤压,本区西部普遍形成不同程度的轻微褶皱(图3.1)。
3.2.3 盆地萎缩阶段(晚白垩世—古近纪)
早白垩世晚期的燕山运动使本区抬升为陆,发生沉积间断而缺失下统大铜厂组。晚白垩世本区再次下降成为湖泊,气候继续保持炎热、干燥,沉积了红色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小坝组)。分布范围基本上在米市盆地一带,但盆地中心仍在本区南面会理、会东地区,中心地带尚有灰岩、泥灰岩沉积,厚达1000m。米市一带厚950m左右,岩性变粗,属河流、滨湖相沉积。向东厚度急剧减薄,小江断裂以东缺失,说明晚白垩世时盆地东界没有超越小江断裂。
进入古近纪,湖盆范围已大大缩小,仅限于米市盆地及其以南会理一带,沉积了厚近千米的红色碎屑岩(雷打树组)。
综上所述,自早白垩世晚期以后,攀西盆地已不断萎缩,到古近纪实际上已结束了较大型内陆盆地的历史,属于残湖阶段。始新世末喜马拉雅运动形成西部的推覆体向本区挤压,使研究区古近系及其以下地层发生褶皱、断裂,虽强度不大,但它已造成西昌盆地的终结。
3.2.4 盆地改造阶段(新近纪—第四纪)
始新世末—中新世的断褶抬升,使研究区进入全面的剥蚀夷平期,缺失了渐新世至中新世的沉积。中新世末本区发生了强烈的挤压、褶皱和断裂活动,使昔日的盆地景观不复存在。受基底的控制,以小江断裂为界面,东、西两侧的褶皱形态复杂程度明显不同:东侧以较紧密的褶皱为主,西侧则以形态低缓、开阔的褶皱为主。与此同时,在许多基底断裂上发生一系列阶梯状地堑式断裂带,并形成许多零星分布的小型断陷盆地,如宁安河断裂带上的邛海断陷盆地、小江断裂带上的布拖断陷盆地等。在这些小型盆地中普遍沉积了河流—湖泊相的上新统昔格达组含煤碎屑建造和红色类磨拉石建造,以及第四系的沉积(图3.1)。第四纪以来,本区受西侧推覆体强烈影响,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及大幅度抬升,沿断裂带伴随着褶皱、倒转和断裂,逐渐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和地貌景观(图3.1)。
图3.1 西昌盆地中新生代地史演化示意图
总之,新近纪以来,研究区经历了强烈的改造:断裂发育,多次活动。地层形成褶皱,地势大幅度抬升,遭受河流侵蚀及风化剥蚀。昔日的中、新生代大型内陆湖盆今天已变成高山、峡谷及夹于其中的零星的小型断陷盆地,可谓是面目全非。
纵观西昌盆地的演化史,笔者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盆地演化阶段性明显。经历了发生(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发展(中侏罗世—早白垩世)、萎缩(晚白垩世一古近纪始新世)和消亡的全过程。
2)盆地发生阶段气候温和,生物繁盛,有机物质丰富,是油气生储组合形成的最佳阶段;而盆地全盛至萎缩时期(中侏罗世至古近纪初期),虽然为河湖相环境,而浅湖环境占优势,但气候炎热干燥,生物相对较少,对生油条件不利。
3)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在本区表现为以块断升降运动为主,挤压褶皱运动次之;而喜马拉雅运动及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的挤压、抬升、褶皱和断裂,使盆地最后经历强烈的改造。
4)断裂对盆地的演化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而基底对地表褶皱形态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安宁河断裂与黑水河断裂之间古生代相对稳定的地带,应为局部构造发育最好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