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套字,不论字的大小,字的笔划粗幼均需要一致。如果采用某个字大小作为标准,把它放大或缩细,造成其它大小时,有一定的局限。过度时,字划的比例会出现不协调的情况。因此放大到某一程度时,笔划多的字,有些笔划要加粗,缩细到某一程度时,有些笔划要减幼。这些工序增加了造字模的难度。照相排字可以用光学镜头把一套标准负片字形字模片放大或缩细,造成不同的大小。可是,它也有一个限度,过大或过细时,字划的的粗幼比例看起来不调和。因此,一般会有两至三个不同大小的负片字形字模片作标准,分别作不同范围的放大和缩细。数码字体,用很密的点阵造成。每一点都是个像素,因为像素多的原故,所以字体放大或缩细时,笔划的修饰容易得多。
最初的印刷字体是雕版时用的字体。雕版印刷是我国发明的印刷方法,先将写好的文字反贴于木板上,然后雕刻成反体凸字,即成印版。因此,雕版印刷的字体是手写的楷书。及后至宋代,印刷数量和品种大增,出现了专职写版的人员,他们和刻版工匠合作,设计了一种美观而较易雕刻的字体,这就是初期的宋体。到了北宋庆历年间,毕升发明活字版,他用胶泥制成片状字粒。之后,跟着就有木制活字、铜制活字的出现。这些字体都是限于「楷书」和「宋体」,字的大小就固定于一个尺寸。至于制模浇铸金属字体,据说是由欧洲传教士在18世纪时经澳门传到上海而开始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