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威所做的最终选择,这个选择在剧作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使他进行了第三次否定,即通过个人的“死”,来确认了貌似正义的不义是需要被推翻的,这样第三重否定,让沙威从一个强权专制的反派蜕变为比冉阿让更加深刻反映自由平等的正义角色,深化了整个故事的主旨。
从一个贫贱之家走到这一步应该是很困难的,由此可以看出沙威是一个性格坚韧的人,他懂得追求,而不是得过且过。他靠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受人敬仰。那么现在,你还能说沙威是反派吗?这么做不对吗?一个公平公正的人,不正是现在社会所需要的吗?
有人说沙威的性格是典型的鹰犬性格,只知道盲目服从,为虎作伥,不会辨别是非。此言差矣!养过狗的都知道,摇尾乞怜,鞍前马后才是狗的本性。凭沙威的才能,如果懂得官场周旋,逢迎拍马之道,恐怕早就做到警察总监的高位了吧。可是他官运不昌,四十多岁才混到一级侦查员这样的科级岗位,恐怕以后也很难升得上去。反观他的上司,无论是典狱长,总监还是局长,不是尸位素餐,虚应故事,就是见风使舵善搞政绩之徒。警察总监喜欢调查经济犯罪,局长则对抓思想犯情有独钟,破获这样的“大案要案”才是升官发财的捷径啊!但沙威对这些可以给他的仕途带来转机的任务并不感兴趣,接受任务显然也不是盲目服从,只是职责所在,不容推脱罢了。
因为沙威也是出生于低贱、贫困,沙威也了解生活的痛苦,而一个痛苦的人会更能理解别人的痛苦。他知道这个世界的悲惨,更知道在这样的世态下人们的丑恶。冉阿让对于沙威来说,永远是那个24601。但是每一次的遇见,都让沙威看到了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心,超脱于世界的善良。所以,为什么最后的最后,沙威选择放走了冉阿让?我觉得是因为他最最最心底的本性还是善良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