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失败的原因

2025-04-06 13:38:2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蜀国丞相诸葛亮为何六出岐山都失败而回
作者:朱骥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诸葛亮是名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但却是个不合格的军事家与领袖。而更可惜的是作为伟大的政治家和战略家的诸葛亮担负起了军事家与领袖的角色。
作为蜀国丞相,诸葛亮的隆中对已经证明诸葛亮是有战略眼光的,做丞相是优秀的。但是,可惜的是诸葛亮自从刘备去世后,已经担负起江山社稷的重任。用诸葛亮自己的话说叫克复中原,光复汉室。实际上就是代理皇帝。但诸葛亮真的能做一名英明的皇帝吗?我说不能!为什么?
诸葛亮自己做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词在大家看来是个褒义词。我却不以为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丞相的本职工作,但绝不是皇帝的工作。皇帝的工作是什么?是唯才是举,用人为贤。皇帝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要抓大放小。皇帝只要制定大政方针,其余的事的执行交给臣下。诸葛亮呢,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明察秋毫。这样做只能累着自己。并且于国不利。由于诸葛亮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明察秋毫使得他的臣下失去了主观能动性。他的臣下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依赖心理。什么事都是丞相说了算。我们看每回出征,无论关羽、张飞、赵云都是带着诸葛亮的密计一切依计行事。可是战争形势瞬息万变。一切照既定方针办往往会将军队带入死胡同。所以,自古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由于诸葛亮的事无巨细,大包大揽、明察秋毫使得他的将士无法充分发挥个人才智。更关键的是诸葛亮不能唯才是举,用人唯贤。蜀国即使有贤才良将对诸葛亮也是高山仰止,而不敢各抒己见。即使有好的建议也不敢提。提意见之前瞻前顾后,总是想。我提的意见对吗?诸葛亮都没这么说,我这么说,人家岂不是要质疑:你算老几,难道你比诸葛亮还高明?还能神机妙算?这一自问也就不敢提任何建议或意见了。所以,诸葛亮总是缺乏人才。不是诸葛亮不能识人善用,而是,没人敢毛遂自荐。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魏国曹操就能做到唯才是举。
再说军事上。诸葛亮打仗总是老一套。几乎每一步棋都是司马懿熟门熟路的。司马懿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是固步自封,步步为营。打仗靠什么?靠出奇制胜。步步为营防御有余进攻不足。另外,诸葛亮的料事如神完全是依靠自己缜密的思维与分析得出的结论。诸葛亮忽略了,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则: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诸葛亮是知己的,但不知彼。诸葛亮只是针对他对司马懿的熟悉,才能一次次取得一时的胜利。诸葛亮几乎始终都没有建立针对魏国的谍报网。这就使得诸葛亮必须完全依靠自己的推论来作战,这叫运筹帷幄之中,却不能决胜千里之外。
我们不妨做个比较:刘邦是个无赖加流氓。为什么他能统一天下。刘邦也是出汉中蜀地统一中国的。刘邦可以说毫无谋略。遇到大事总是说:为之奈何。(怎么办啊?)可他能唯才是举,任人唯贤,察纳雅言。他用萧何负责全局供给后勤,用张良出谋划策,用韩信统领兵马。使得人才各尽所能英雄有用武之地。所以将士用命,天下归一。而诸葛亮则是以一人之力苦撑举国江山社稷。试问一人之力何以横扫六合,四海毕一。
《庄子·说剑》记载: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击剑的人蜂拥而至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就不曾得到满足。像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益衰退,各国诸侯都在谋算怎样攻打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征求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赵王停止比试剑术,赠予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只有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厚礼赠送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的厚礼?”太子说:“听说先生通达贤明,谨此奉上千金用以犒赏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有什么可说的!”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意欲断绝赵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赵王却违拗了赵王的心意,对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也就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还哪里用得着这些赠礼呢?假如我对上能说服赵王,对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赵国这片天地上我希望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庄子说:“好的,我也善于运用剑术。”太子说:“不过父王所见到的击剑人,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大王竟喜欢见到这样打扮的人。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会见赵王,事情一定会弄糟。”庄子说:“请让我准备剑士的服装。”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制完毕,于是面见太子。太子就跟庄子一道拜见赵王,赵王解下利剑等待着庄子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想用什么话来开导我,而且让太子先作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特地用剑术来参见大王。”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能遏阻剑手、战胜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也不会受人阻留。”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没有谁是你的对手了!”
庄子说:“击剑的要领是,有意把弱点显露给对方,再用有机可乘之处引诱对方,后于对手发起攻击,同时要抢先击中对手。希望有机会能试试我的剑法。”赵王说:“先生暂回馆舍休息等待通知,我将安排好击剑比武的盛会再请先生出面比武。”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让剑士们比武较量,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拿着剑在殿堂下等候,这才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可让剑士们跟先生比试剑术了。”庄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习惯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的剑术长短都适应。不过我有三种剑,任凭大王选用,请让我先作些说明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听你介绍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庄子说:“天子之剑,拿燕溪的石城山做剑尖,拿齐国的泰山做剑刃,拿晋国和卫国做剑脊,拿周王畿和宋国做剑环,拿韩国和魏国做剑柄;用中原以外的四境来包扎,用四季来围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靠五行来统驭,靠刑律和德教来论断;遵循阴阳的变化而进退,遵循春秋的时令而持延,遵循秋冬的到来而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一无阻挡,高高举起无物在上,按剑向下所向披靡,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地纪。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人全都归服。这就是天子之剑。”赵文王听了茫然若有所失,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尖,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脊,拿忠诚圣明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一无阻挡,高高举起也无物在上,按剑向下也所向披靡,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四时序列,居中则顺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就好像雷霆震撼四境之内,没有不归服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全都头发蓬乱、髻毛突出、帽子低垂,帽缨粗实,衣服紧身,瞪大眼睛而且气喘语塞。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剖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就什么用处也没有。如今大王拥有夺取天下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认为大王应当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来到殿上。厨师献上食物,赵王绕着坐席惭愧地绕了三圈。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定定心气,有关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刘邦用天子剑自然一统天下。而诸葛亮用百姓之剑,纵然武功盖世,天下无敌,也只能遗恨终身!

回答2:

既有刘备用人的原因(此时虽然刘备死了,但他的政策还在),这个你去搜一下吧。还有就是诸葛亮自己的原因,诸葛亮用兵非常谨慎,以至于胆小,所以许多大事都要反复拿捏,最后错失战机(这个与司马懿成对比)。蜀国内部事务繁多,诸葛亮事必躬亲,也会延误很多大事。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曹将:曹真,曹真也是有勇有谋,再加上贵公子,又在偏远的地方,没有政客会对他下手。。。。。不知道LZ说的是第几次北伐啊,我上面说的是总体来讲,下面说一下具体的。
一:正常的兵家失败。二:粮草不足。三:粮草不足。四:粮草不足。五:有人私卖粮草,然后作假圣旨,召亮回朝。六:失街亭后,亮亡。 (我说的是《三国志》,不是《三国演义》)

回答3:

一、 役前的局势
  蜀国自231年6月第四次北伐撤兵后,已经有两年半左右的时间没有大的军事行动了。因此蜀军此时不仅已经补充了第四次北伐的作战消耗,估计实力还有所增强。其中233年进行了平定南夷豪帅刘胄反叛的小规模作战。诸葛亮又使用木牛、流马将粮草运输至斜谷口一带,并沿斜谷建立粮仓,为下一步的军事行动做好了准备。
  魏国在西线一直采取守势,没有与蜀国发生大的冲突。但是在东线,这两年连续与吴国有中等规模的作战。
  吴国在这段时间里,一直不断向魏国发动中等规模的军事行动,其中233年吴主曾亲自出动进攻合肥新城,没有获胜。
  鉴于以前吴蜀双方对魏军事行动的不统一,此次专门进行了协调工作,约定双方同时发动大规模进攻,使魏军东西不能兼顾。

  二、战前双方部署
  由于此前蜀军连续多次进攻魏关陇地区,魏国已经逐步在该地区建立了稳定的防线。当时双方在关陇地区的兵力部署大致是:
  魏军:大将军司马懿、杨武将军郭淮率西线主力兵团屯于长安一带,5万人左右;
  征蜀护军秦朗(由魏明帝派来增援)率2万人随后赶到战区;
  另外在陇右的天水郡、祁山等地大约还有防御部队1~2万人,由于距离远,没有参战。
  故魏军在西线的总兵力约9万左右。其中参加本次战役的兵力为7万人左右。
  由于近三年西线没有什么军事活动,所以魏军在西线保持的基本兵力属于中等水平。考虑到魏军利用秦岭有利地形作防御作战,这些兵力已经足够了。《中国军事史》则估计魏军兵力不少于7万人。但是准确数字无记载。根据魏明帝严令司马懿在西线坚守不战,估计在西线是蜀军兵力占有一定的优势。

  蜀军:蜀汉丞相诸葛亮、前军师征西大将军魏延、护军杨仪、征西将军姜维、讨寇将军何平、将军马岱等统大军出斜谷进军关中,
  总兵力号称10万人,实际估计8~9万人。(根据《资治通鉴卷七十二》的记载)
  由于吴蜀建立了同盟关系,蜀军可以集中所有兵力与北线,除去汉中的少量留守、成都和南方的一些部队外,其余应都在这里了。由于蜀军前面恢复了近三年的时间,总兵力应当在11万左右。

  蜀军战役企图:考虑到陈仓已经成为坚固的要塞,而远出陇右难于及时形成对魏国的威胁和与吴国的协同进攻,加上魏军两线作战兵力不足,因此本次战役,诸葛亮冒险出斜谷直接进攻关中的中部地区。
  魏军战役企图:由于东、南线吴军的三路进攻对魏国威胁更大,因此魏明帝集中主力先迎战吴军对合肥、襄阳、广陵的进攻,以部分兵力增援西线,在西线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以尽量避免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三、 战役实际进程
  在第一、二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从第三次北伐开始,改变了基本战略——不以夺占魏国城市为重点,而是以围困魏国战略要点,诱使魏军来援,自己控制强大的机动兵团以求在野战中歼灭魏军的主力。本次战役诸葛亮依然采取这一战略,希望寻求魏军主力决战。
  公元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的郿一带。
  此时,司马懿率军渡过渭河,在渭河南背水筑垒坚守。
  司马懿认为,如果蜀军依山东出武功,魏军的形势将比较困难;若蜀军西上五丈原,则魏军就没有什么危险了。
  诸葛亮率军出谷后,看到魏军已经沿河筑垒坚守,于是西上五丈原。
  魏将军郭淮认为蜀军下一步将自五丈原北进,占领北原,以切断陇道,威胁魏国的陇右与关中之联系,迫使魏军与其决战。因此建议抢先占领该地。司马懿于是派郭淮率部进占北原。
  当郭淮占领北原后正在修筑堡垒时,蜀军前军已经开始向北原进攻了。在郭淮发起反击后,蜀军的这一计划没有成功。
  接着,诸葛亮率大军假装向西前进,许多魏将均认为蜀军将进攻西面的防区。郭淮判断蜀军如此明显地西进,必定是声东击西,希望魏军主力西援,好趁机向东进攻阳遂。果然后来蜀军趁夜猛攻阳遂,由于魏军已有准备而没能成功。
  这时的形势是:蜀军在五丈原一带的渭河南岸地区占据了一块阵地,其东面是司马懿的主力沿渭河一线筑垒坚守,其北面是郭淮军依托北原的地势筑垒防御,其西面是坚固的陈仓要塞。只有南面是通往汉中的斜谷。
  从5月到8月,诸葛亮多次向魏军挑战,但是魏军坚守不出,这样渡过了100多天。期间诸葛亮考虑到魏军希望等蜀军粮尽自动撤兵,于是在当地进行屯田。
  8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营中。蜀军开始撤退。司马懿得到消息,开始准备发起追击,结果被蜀军打出的诸葛亮旗号所欺骗,担心这是蜀军的诱敌之计,又放弃了追击。等到得知确实情报后,蜀军已经安全撤走了。
  整个战役到此全部结束。自234年2月到8月共历时7个月。
  司马懿智谋与诸葛不相上下刘禅废人矣,魏国之所以能胜还在权术上魏国君主虽与诸葛亮相差太大但比刘禅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派宦官腐蚀刘禅,蜀国又兼国力`人口,经济诸方面原因所以大败,其实诸葛亮会治国而不会治人,一个性情中人!!!

回答4:

就是实力不济而已,没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原因。

诸葛亮能动员的全部兵力,还没有魏国一个州的守军多。最后一次和司马懿沿渭水对峙时,仅当面之敌就是他的两倍。

蜀人战力也差,当年刘备深入夷陵,吴军发起突袭后,5000骑兵就直接贯穿蜀军中军,到刘备背后截断了退路;后来石亭之战时陆逊故伎重演,曹休却依仗精锐骑兵反而击溃吴军,杀透重围逃出生天。街亭之战时,马谡自作聪明上山扎寨,其实说白了就是对自己在平原上挡住魏军不自信而已。他从山上居高临下发起冲击尚且被魏军击退,所谓当道扎营能否挡住魏军实在是未尝可知。

而且诸葛亮北伐最致命的弱点是他补给也非常困难,必须速战速决。一方面他军力远不如对面,另一方面又强迫他一定要速胜、而且必须是大胜对面。成功的希望实在是过于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