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时候是不是有怀表了呢

2025-04-05 09:41:44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还没有
雍正,为清朝雍正皇帝的年号,从1723年(雍正元年)至1735年(雍正十三年),前后共十三年,雍正皇帝在位期间,清朝显示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1886年,在改进了齿轮装置和擒纵器之后,瑞士人设计出了便宜的怀表。这样,有不少人能够购买怀表,怀表进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庭。瑞士也因为掌握这种先进的制表技术,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充当世界制表业的中心。 到了1887年,爱美、追求时髦的女士们就已经开始佩带手表。表带取代了怀表的表链起到固定的作用。随着20世纪的来临,人们在生产力水平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服饰上,也开始追求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加随意的风格。在服饰风格改变的同时,原来只有穿着正统的西装才能佩带的怀表就不能满足需求了,人们需要一种佩带随便,没那么讲究派头的表。正是在这股“流行风”的带动下,手表迅速地占领了市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男子穿长袍马褂,时兴在左侧小口袋内装挂金壳怀表,表链系于衣扣之上。佩戴一块怀表,在一些场合小心地拿在手里,“啪” 地一响,表盖打开,露出白表盘、黑表针,神态整个就是一个傲慢的绅士。 如今,市面上怀表鲜有销售,除了名牌厂商推出的怀表,怀表被当作礼品、纪念品、收藏品。

回答2:

还没有那么先进,小巧。钟是有了
万历十五年(1587),在利玛窦向肇庆官宦演示那架老爷铁钟的时候,在他的家乡意大利比萨教堂,伽利略发现了著名的钟摆定理。后来根据他临终前的构思,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于1657年发明了一种走时准确的摆钟;20年后,他又制成了游丝调控的发条钟表。有了惠更斯这两项发明,17世纪的中叶便成了钟表制造业的分水岭。由于发明了游丝调控的发条装置,就有可能制造小巧玲珑的“表”。然而这时的中国已进入清朝初期。汤若望献给顺治帝的“天球自鸣钟”能够显示日月星辰的运行;安文思赠给康熙的是音乐自鸣钟。而比音乐自鸣钟又胜一筹的是写字人钟,画沙作“天下太平”;“钟响寂则书竟矣”。不过这已是乾隆年间的事情了。
1670年,英国克莱门特发明了后退式擒纵机构;1715年英国格雷厄姆发明了直进式擒纵机构,1735年英国约翰·哈里森制造出第一只航海天文钟,1759年约翰·哈里森和其子威廉·哈里森制造出第四只航海钟,在1761年作远航试验时,他参观了参试的杰伯瑞斯制造的怀表,从此约翰父子转而制表。
“打簧表”(报钟点的怀表)制造者,是法国著名的钟表匠路易·勃里格脱(1747---1823)。1765年,马奇发明了自由式擒纵机构,以及后来纪尧姆发明了钟表用的铁镍合金,钟表向小型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