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利弊有哪些

2025-04-05 05:56:41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苏联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即斯大林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即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时期。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必定有个实践探索的过程,那么就必然有利有弊。在列宁时期,由于前苏联处在国际和国内复杂的战争时期,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将社会主义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这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不但保证了军队的强有力的领导和保障,同时也建立了工农为主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导,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及封建贵族制度。加强了对国家政权的其中统治,维护了国家的完整统一。
俄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经济遭到战争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通反对的情况下,于1921—1927年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的统称。其指导思想是:恢复经济,以摆脱困境,巩固政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途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与扩大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推进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现代化建设。对当时的俄国来说是正确的,依据在于是否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在战争后期有了一定的保障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新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正确的。有计划地、协调地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在强调把农业转向工业后,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已经达到了70%,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建立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而二五计划完成的1937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但是,这种集权统一带来的弊端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就显露出来了。
一,实行全面国有化,强调在组织生产、管理和分配方面建立整齐划一的统一措施,并不能真正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计划经济。
二,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落后的个体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不能适应工业的迅速发展,苏联出现粮食供应困难。而苏联接着实行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却将农民的所有财产收归集体所有,严重损害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形势日渐紧张,社会矛盾就显而易见的产生出来了。
三,过度集权这一特征的弊端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对外关系等诸多方面。过度集权就必然没有对权利的有效监督,更谈不上集思广益(我是低调的用词,其实就是言论XX)。而这一制度带来的是官僚特权集团,他们脱离人民群众的情况相当严重,最终成为前苏联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掘·墓·人。这成为了前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巨大障碍,使干部和群众严重脱离联系,让西方得以窃取机会“yan色ge命”假借自己人民的力量造成后来不可挽回的历史悲剧。
所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理论,我们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就是有苏联前车之鉴,才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跟随历史发展的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不断加强自身的适应性改革,才能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

回答2:

苏联模式是一种执行力强大的模式,其在基础工业,比如重工业的发展是有效的。
但在纷繁复杂的民生领域,苏联模式是失败的——不能发挥民众的创造力。

回答3:

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其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出现于斯大林时期,虽然那个时期具有个人崇拜,但是主要的个人崇拜还是以赫鲁晓夫为主的去斯大林化”之后,赫鲁晓夫形成了更加高度的“个人崇拜”,往后据此塔顶的是自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