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证明。
这和是不是拥有相同祖先其实没有什么关系,主要是因为人最初的发音问题才导致了全世界有这么多国家的人,都喜欢称自己的母亲为妈妈,称自己的父亲为爸爸。
在全球这么多语言系统当中,有绝大部分的语言中都含了a,i,u这三个元音,这三个元音也是大家最容易发出的音。为什么婴儿最先学会的词语就是爸爸妈妈,因为这两个词都包含了最容易发的音a。
不管是什么样的民族,口语都会用爸爸妈妈这样读音极为相似的话形容父母,并不是证明人类拥有着相同的祖先。只是证明着,人类从出生开始的发音很相同,所以在世界各地才会有这么多发音相同的词语。
因为语言都是类似的。各语言普遍存在唇辅音(尤[p][m])与低元音(尤[a])组成的CV结构的音节与“父亲”“母亲”的意义相结合现象,因为这样的音节结构简单,婴儿学语时往往最先发出这样的音,因而用这样的发音表示与自己的双亲。
例如,汉语中的“爸爸”“妈妈”、英语中的“papa”“mama”、西班牙语中的“papᔓmamá”、祖鲁语中的“ubaba”“umama”,其单音节都是以CV结构为基础的。
需要留意的是,婴儿发出“爸爸”“妈妈”这样的音,并不代表他们能将这样的语音形式同它们所代表的意义相对应。换言之,婴儿说“爸爸”“妈妈”,不代表他们真正认得自己的爸爸妈妈,因而不会见到婴儿开口便是“父亲”“母亲”“father”“mother”。
感觉不能。
一种解释是: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各种语言之间的差异甚远,但例外的是,对“妈妈”的发音极其惊人地一致,这主要是由婴儿发音的特点和对温饱的基本本能需要的一致性造成的。“妈妈”是最简单的发音,是婴儿张嘴吐气的自然结果。
随着婴儿对环境的识别能力的加强,这些基本的本能需要逐渐和特定的环境、对象结合在一起。随着发音器官的发育,婴儿有一天一张嘴,无意中发出一个最简单的“ma”音,一般最先听到这个声音的总是担任哺育任务的母亲 母亲就会主观地认为这是孩子在叫自己。
于是就作出一些惊喜的反应,例如,主动地喂奶、呵护等,终于有一天,婴儿逐渐发出除了以哭作为表达需要的方法以外的另一种方法,即:发出“ma”的声音。此时,“妈妈”的含义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妈妈”,而是乳汁和温暖的象征。最后这种声音就以条件反射的方式和温饱的来源连在了一起,固化了婴儿对环境的认识。
这时,婴儿在认识与不认识的基础上就会出现熟悉与不熟悉、适应与不适应的感觉,渐而出现安全的需要,当象征着温饱和熟悉了的“mama”不在时,恐惧就会来临。这个阶段在时间上应该是哺乳的前期到哺乳的中后期。
全世界几乎所有语言当中,母亲都有mama这个词,当然也有其他类似中文“母亲大人”之类更复杂的单词。爸爸的发音则多数是两种,一个是papa,一个是baba。
根据人的口腔的生理结构,婴儿发mama这个音是最最容易的,也是婴儿最先可能会发出的音,baba或者papa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