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青铜器的经历了六七千年的发展历程。不少地方陆续出土的青铜器都说明了古代先民们的智慧和技术进步。今天请朋友们随着老龙一起见识一下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研究冶金史的专家们收集了国内外的有关资料,进行大量研究分析,对发掘出的实物作了仔细的观察测定,并且多次进行冶炼实验,终于揭开了这个谜。
原来金属锌的提炼成功是为配比准确高质量的黄铜出现创造了条件,但实际上原始的铜锌合金出现的很早。我国商周至汉的青铜器中,往往有少量的锌,宋代文献更明确记载着用铜和含有氧化锌的炉甘石一起冶炼出黄铜的方法。在欧洲,公元45年的黄铜罗马币就是用这种方法冶铸而成的。在巴基斯坦也发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黄铜制品。研究者用铜锌的氧化共生矿混入过量木炭进行熔炼实验,由于在还原气氛中氧化铜很容易变成固体金属铜,还原出来的气态锌可以通过扩散不断溶解于铜中,降低了铜的熔点并得到了黄铜。
我国黄河流域的一些地方有丰富的铜锌共生矿新石器时代陶器的烧成溶度达950度上下,完全能够达到冶炼所需的高温。胶县三里河遗址的时代,龙山文化先民普遍采用封闭窑顶渗水入窑的方法,实现还原气氛烧制灰陶,还使用了烟熏渗碳法,制作光亮的黑陶,已经能有效的控制窑内气氛。所以公元前2000多年时的黄铜锥,无疑是当地制造的,它里面有较多的杂质,正是原料不纯,熔炼方法原始的证据。那么公元前4000多年将在的黄铜片呢,我们知道仰韶文化盛行的红陶,是在氧化气氛中烧出来的,当时的人们会把窑内气氛控制成炼铜所需的还原气氛吗?由于资料的缺乏,现在还能说出明确的回答。但是在出土了铜片的将在遗址已经和他处于同一时期同一发展阶段的仰韶文化其他遗址如宝鸡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横阵村等地,也都有少量灰陶,甚至黑桃,特别是时代稍晚,但烧制陶器水平大抵相近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不仅有演练过的铜渣还有单范铸造的青铜刃,他告诉我们将在同片的出土不是偶然的,我国人工也同,很可能也始于公元前4000多年,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和其他文明古国大体是同步。
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是在甘肃东乡林家遗址的一座史前房子里发现的,它的制作方法是在一块范上刻出刀行,再用一块平板闭合烧铸,刀身厚薄均匀,表面平整刀口经过微微戗磨或锻打,柄部原镶有木把。它的主要成分是铜锡含硒量高于6%,属于青铜,大约是用木炭直接还原锡石和氧化铜矿混合物而得到的。这把刀是距今4700年前的遗物,但在同一遗址,稍早于这座房屋的一些垃圾坑中,还有一些炼渣和冶炼含铜铁等金属的锈蚀物,它首先告诉我们,公元前3000年时,黄河上游地区也有了开矿、冶炼、铸造,与古埃及及铜石并用时代用传统锻打工具相比,在技术上有所进步。但是冶铸铜制品,虽有一定经验,却还很不够,人们还不能很好的辨认和精选矿石,以致会有其他杂矿,致使冶炼后不能铸器。这一时期不仅黄河上游地区有了冶炼技术,中游的山西榆次源郕镇仰韶文化遗址中有也同剩下的炼渣,下游山东泰安大汶口的一座史前墓葬中,还发现了一个染满铜绿的骨凿,被刮磨得很光滑锋利,很像是用铜器加工时被污染所致。在长江流域,虽然还没有发现这时的铜制品,但玉制品上纤细的琢痕显然和铜工具的使用有关,这些蛛丝马迹传来了远古信息:5000年前炼铜技术已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商周灿烂的青铜文化,不是突然出现的,它的形成也并非只有一个源头,在他之前,在我们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影响:1、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礼制的象征,在国家管理上起到一定作用。 2、铁器的发明,推动了铁制农具的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改革发展。 3、金属冶炼的改革发展带动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