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位于颞骨,因结构走向复杂,也称迷路。内耳按部位分为前庭、半规管和耳蜗三部分,前庭和半规管负责人体平衡功能,而耳蜗负责听觉。内耳按层次分为骨迷路和膜迷路(如下图),骨迷路为颞骨岩部骨骼的“隧道”;在该隧道内,同步包套着一个两端封闭的膜性管,称为膜迷路。骨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外淋巴液,它与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相通,故外淋巴液的成分与脑脊液相同。膜迷路内充满的液体称内淋巴液,由耳蜗蜗管血管纹生成。内、外淋巴液不相通。柯的氏器是听觉感受装置,是内耳的关键部位,它位于基底膜上,由内、外毛细胞(听觉感受细胞),支持细胞,网状膜与盖膜等构成。毛细胞的大部分、网状膜和盖膜均浸浴在其周围的内淋巴液中。
耳蜗的听觉功能主要有:①传音,即将前庭窗所感受到的声波传送到毛细胞。②感音,即将柯的氏器接受到的声能转换成蜗神经电位。传递给蜗神经,再经蜗神经传到大脑听中枢,产生听觉。这就是耳蜗的传音和感音机制。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耳蜗能对声音频率进行初步分析。每一频率声波在基底膜都对应有一个共振部位:低频音在蜗顶、中频音在耳蜗中部、高频音在蜗底部的基底膜处,所以耳蜗本身就是一个共振器。(王永华、史文迪)
10、人类听觉中枢处理声音有何特性?
人类大脑皮层颞横回的听皮层为最高的听觉中枢,一侧听皮层可接收到两侧耳传入的声音,但对两边耳朵传入的声音敏感程度不一样。左侧听皮层中枢系统对右耳传入的信息敏感,右侧听皮层中枢系统对左耳传入的信息敏感,一侧听中枢对两侧耳传递的信号敏感度可差20dB。另外,左右两侧听皮层对不同性质的声音信息处理具有选择性。左侧皮层听区选择性地处理语言信息,右侧皮层听区选择性地处理音乐声信息。大脑听皮层这种特性对听力康复时选择助听器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