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
古代的中国战事频发,所以调兵遣将是常用的事,在没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古代是如何调兵遣将的呢?当然了古代的中国人是很聪明的,虎符就是中国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一般用青铜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劈为两半,其中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同时合并,持符者就能获得调兵遣将的大权。
虎符的构造
虎符一般分左右两半,有子母口可以相合。右符留存中央即皇帝手中,左符在将领之手。战时皇帝若调动军队,就需带上右符,持符验合,将军才能听命而动,其他人则无权调动一兵一卒。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它却它盛行于秦、汉时期,虎符的背面刻有铭文。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虎符的形状、数量、刻铭也有很多较大的变化。从汉朝开始至隋朝,虎符均为铜质,骑缝刻铭以右为尊,到了隋朝就改为麟符,而到唐朝的时候虎符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当时的唐朝讳虎所以就把虎符改用鱼符或兔符,后来又改用龟符。到了南宋时又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后来则演变为铜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