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机处和明内阁的区别是什么?

2025-04-05 11:54:0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1、军机处在名份上并不是国家的必不可少的正式机构,它更象是总督、巡抚之类封疆大吏的幕府,军机大臣就象是幕僚。幕僚可以在决策中起很大的作用,但它终究只是个“幕僚”而已。而明之内阁是官僚机构与皇帝沟通的必经的一道程序,它与幕僚的区别是,后者是“想问就问,不想问就不问”。2、军机大臣“无权”。“综观军机处的全部活动,它的职掌基本上可归纳为办文牍、备顾问二项。实质上是“皇帝个人的机要秘书部门”而已,内阁的“票拟”大权自然是想也不用想了。而且,没有哪项制度规定军机大臣可以行使某某权力,军机大臣一般都是兼职,他的正式职务可能是某部尚书,那么他的权力就是处理部务,但他并不是在行使军机大臣的职权。一言以蔽之,“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回答2:

明朝内阁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地位日益受尊崇。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1] 。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军机处,清代官署名。亦称“军机房”、“总理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雍正七年(1729),因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十年(1732),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等,均为兼职。 军机处职能原为承名拟旨,参与军务,后逐渐演变为全国政令的策源地和行政中心,其地位远远高于作为国家行政中枢的内阁。宣统三年(1911年)4月“责任内阁”成立后军机处被撤销。 军机处地位高于内阁
0

回答3:

军机处成立于雍正朝,设在靠近养心殿处,方便皇帝及时了解军国大事,后演变成清廷最高权力机构,军机大臣更是帝国的当权者。它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明朝内阁是中国君主立宪的萌芽状态。内阁首辅相当于现在的首相,内阁总领三省六部各项国家事宜。内阁经过决策,票拟对于各项事务的处理意见,然后报皇帝批准。在明朝万历年间皇帝不上朝,凸显内阁的作用非常大。
明朝中后期内阁权力大,可以制衡皇帝

回答4:

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内阁学士虽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承担皇帝的顾问之责,即“犹开府之书记也”。
明成祖即位后,特派解缙、胡广、杨荣等入午门值文渊阁,参预机务,称为内阁。内阁制度至此建立。
过去,宰相拥有决策权、议政权和行政权,明成祖成立内阁以后,把原来宰相拥有的决策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议政权分给内阁,行政权分给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军事、行政,直接对六部负责。
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
有学者说,某机构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吾以谓有宰相之实,今之宫奴也。”这个机构是明代内阁。
清朝承袭明朝的票拟制度,但是内阁的权力愈来愈低。特别是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以后,内阁变成只是办理例行事务的机构,一切机密大政均归于军机处办理。
(2012·新课标)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