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三国时候的武将,很多人会想起刘备旗下的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甚至在过去,有一种棋局游戏,叫“华容道”,里面的棋子就是刘备麾下的五虎将。
不过,“五虎将”属于小说家言,在历史上不存在。因为刘备麾下只有“四方大将”。所谓“四方大将”,指的是关羽、张飞和马超、黄忠。因为在历史上,赵云其实负责刘备的安保,而不是冲锋陷阵。反倒是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在历史上确实有这种说法。所谓五子良将,指的是: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
从曹操麾下的五子良将,可以看出:曹操在用人方面确实别具一格。刘备的四方大将里面,马超是考虑影响力:毕竟刘备集团草根太多,而东汉末年的社会讲究门阀世家出身,因此刘备处于装点门面考虑,于是册封马超为四方大将之一,并且委任为“凉州牧”(按:凉州从始至终在曹魏手里,刘备这个册封,堪称空头人情)。而被封为四方大将之一,则是为了起到导向作用:即降将也可以得到重用。
曹操的五子良将里面,光是降将就有张辽和张郃,并且,张辽还痛骂过曹操,但曹操不计前嫌,依旧重用,并且曹操任人唯贤唯能,五子良将里面也没有装点门面的存在。
那么,如果从五子良将的成名战里面进行比较,这五子良将中,谁的成就最高,谁的成就最差?
张辽先说张辽。张辽原本是吕布麾下的大将,吕布兵败后,张辽归顺曹操,成为曹操的麾下将领。曹操的成名战,一般认为是“合肥之战”。
话说东汉建安二十年(西历215年),曹操对汉中地区用兵,而孙权在赤壁之战之后,也考虑扩大战果,于是利用曹操在汉中打仗的机会,发兵攻打合肥,准备以合肥为跳板,问鼎中原。孙权出动了十万大军,可谓下了血本。
张辽和李典等人奉命守卫合肥。张辽在合肥的守卫战中,起到了主心骨作用。张辽认为,曹操在汉中,很难抽出兵力及时赶来援助合肥,而孙权大军来势汹汹,想要扭转败局,首先要做的就是先让孙权的军队士气出现动摇。于是,张辽在当天夜里选出了八百精兵,而后在黎明向吴军发动进攻,吴军对于张辽的八百精兵的突袭猝不及防,最终阵脚大乱,甚至孙权也乱了阵脚。
孙权在之后撤军到逍遥津一带集结,结果再度遭到张辽的袭击,这一战,孙权险些成为战俘。
逍遥津一战,吴国人对张辽的大名十分忌惮,甚至有闻风丧胆的味道。而《孙子兵法》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并将其视为佣兵的最高境界,张辽无疑做到了这一点。
乐进在《三国演义》里面给人一种打酱油的感觉,没什么存在感可言。不过,在历史上,乐进算是最早追随曹操的将领之一。基本上参与了曹操集团创业到壮大的大多数战役。只不过,因为没什么机会表现自己,以至于乐进实在没什么像样的成名战,不过,在建安十八年,乐进曾经和刘备麾下的将领关羽交锋,并取得胜利。这一战,算是乐进从军生涯中,最具备代表性的一次战役。
如果只看《三国演义》,很多人会认为于禁是一个很无能的将领。因为于禁负责掌管曹操的水军以后,诸葛亮曾讥笑于禁,认为于禁的治军水平,多半会导致曹操的水军丧命。这就让人的第一印象是于禁是个草包。并且,关羽生擒于禁以后,于禁投降关羽,之后回归曹魏,被曹丕羞辱而死。这些细节连在一起,让人感觉于禁无能而且没什么节操。
于禁的代表性战役是宛城之战。所谓宛城之战,指的是“宛城战张绣”,当年张鲁的属下张松曾拿这个战例来挖苦曹操。
话说建安二年,曹操讨伐张绣。张绣见曹操兵强马壮,于是心生畏惧,投降曹操。而曹操为人风流,居然和张绣的婶娘邹氏搞在了一起,这让张绣感到很恼怒,于是张绣偷袭曹操,曹军陷入溃败状态,好在这时候,于禁出来力挽狂澜,保证了大部队从容有序撤退,把损失降低在最低的程度。
这个功劳虽然谈不上太大,但也能看出于禁临危不乱的能力。
这五人一个都活不了,全部被吕奉先诛杀
我认为如果他们5个围攻吕布的话,应该在20个回合左右就可以斩杀了吕布。
我觉得五十回合左右会斩杀吕布,因为他们五人的实力都很强,而且很勇敢,吕布虽然勇猛,但是双拳难敌四手,应该会不敌。
我认为三个回合就可以杀掉吕布。因为5个人打一个人,是很轻松的一件事。所以三个回合能将吕布杀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