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上“付”,主要是宋和辽不是君臣关系就应该是“付”。
檀渊之盟
宋辽“檀渊之盟”(1005年签):内容 宋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十万两。意义 檀渊之盟后,宋辽开始了和平相处的局面,长达100多年没有战争,宋辽都在边境地区设置了互相交易的市场,贸易、文化往来十分频繁,丰富了汉族和契丹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生活。
宋和西夏的和约(1044年签):内容 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立为夏国王,宋每年给西夏许多白银、绢和茶叶。意义 从此,宋和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两国贸易往来十分频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
是宋“上供”给辽
付
1004年,辽国承天太后、圣宗皇帝亲率大兵二十万,南下攻宋,锋芒直指汴京。
宋真宗被迫亲征,率军至檀渊,与辽兵对峙。十二月,宋、辽两国和谈,达成“檀渊之盟”,盟约规定:宋皇帝尊辽承天太后为叔母,每年向辽国赠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辽国未经大战,即获得胜利,满意而回。
1042年,辽国声言将大举攻宋。宋仁宗闻知惊恐不已,连忙遣使求和,答应每年向辽国多送银十万匹,绢十万匹,并改“赠送”两字为“交纳”。
说法虽多,本质就是花钱买和平,当然,区区几十万岁币对富裕的宋朝根本构不成任何负担,宋朝倒是通过发展边境商贸,赚进很多。王旦就说过,比起签约前的巨大军费开支,给辽国的岁币“不足百一”。宋朝士大夫的奏折中,也无人认为这点岁币是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对于辽国来说,宋方确认了放弃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在宋太祖太宗时期,在国策上,还是以收复燕云十六州为目标的)。
对于宋来说,辽也不再要求归返“关南之地”。
宋辽和约的签定,使得一直依仗辽国进攻宋西部的西夏立刻失去了臂膀,主动与宋朝和好。
总的来说,澶渊之盟不是苟安,而是宋辽两国一百多年的持久和平。如果一个协议不是考虑到双方的利益,实现“互惠双赢”的话,是不可能长久的。连富弼等强硬人士也认为,澶渊之盟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澶渊之后,大宋君臣不思进取。王安石在《澶州》诗中道“欢盟从此至今日,丞相莱公功第一”,他认为寇老西儿是立了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