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形成春秋五霸的原因及其历史作用

2025-04-12 07:52: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折叠(一)天下无主
春秋五霸是我们中国古代史上一段很重要的历史时期,为什么要讲五霸呢?你要问我个人,我的理解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在形成、在定型的时期。
它是我们了解我们自己,往前推,我们找自己的根源,找找找,找到的一个根源的时期。当然,它不是所有的根源都从春秋起,我不是这个意思,它前面还有夏商周,但是这个时期是我们文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时期。
西周晚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失去权威,周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力量平衡被打破,于是历史就进入到春秋这样一个动荡混乱的时代,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局面。那么,春秋时期的天下大乱,它是从哪里开始乱起的呢?
折叠(二)桓公继位
我们说人的历史,什么是人的历史?很伟大的一个功业,你仔细分析仔细分析,分析到最后,是人格。是见识,是气度,是心胸。假如没有鲍叔那么宽阔的心胸,鲍叔之德,实际后来说什么,说是鲍叔这个人,他们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富贵,后来他的子孙享有富贵,阴德。实际上这种话也是在赞美,有这样德行的人,应该有好报,他的子孙应该有好报。所以说没有鲍叔管仲就完了,烂了,烂了就烂了,人生百年白驹过隙,齐桓公的霸业也许成,也许不成,也许当然了,历史有其必然性,可是必然性,它必然最后作用到这些人格,由这些人格完成这些事业。齐桓公没有管仲,管仲不出来,一定有另外一个人出来,而另外一个人出来,也必须要遇到,像类似的这种帮忙的人才有他的机会,这个是必然的。
我们看历史,进入到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已经无力控制局势,这时候天下大乱,文化危亡,历史在呼唤英雄。而齐桓公是首先站出来建立霸业,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英雄。但就是这样一个霸主,他的继位却充满了惊心动魄的过程。齐国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国家,齐桓公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够分量的霸主,但按照当时诸侯继位的原则,齐桓公本来是当不上齐国君主的。 那么,齐国究竟发生了什么?齐桓公又是怎样当上齐国国君的呢?
折叠(三)管仲相齐
实际上,在管仲的诸多变法,实施这些措施,实施中,齐桓公总是一个很着急的人,刚刚实行政策马上就问,这下可以称霸了吧?那个政策实施下去以后,这个也可以称霸了吧?有了这个可以了吧?就像孩子做饭的时候,等不得米饭焖熟,老掀锅。所以这是很有趣的一个现象,管仲的稳练和齐桓公的急切形成了一个对比,这里边实际上就有一个深谋远虑的政治家,或者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驯服一个什么,一个政治上的动物,生匹马。马没有经过训练不知道,不知道左右拐弯,得驯,得慢慢地驯化它。管仲为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那么说你讲了半天,净是些传说,有没有真点的故事?也有。比如像曹刿论战,长勺之战,长勺之战这是齐桓公刚上台就打仗,结果被人家鲁国军队一通鼓打了个落花流水,这个事情,齐桓公出兵去讨伐鲁国,我们想,管仲无论如何不会赞同。可是他怎么没有拦,
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可能管仲拦了拦没拦住,算了,不拦了,这个生匹马非要跑,让他跑,跑跑跑,跑累了,他才踏踏实实在槽子上吃粮食、吃草料,这又是一个。
实际上这里边,我想在很大部分上,管仲,甚至可能鲍叔他们联合起来说,好吧,让他先折腾吧,折腾折腾,把这个躁劲儿,把这个焦躁情绪释放一下,也未尝不是好事。事实也证明,实际上这场战争对管仲的这种一步步推行他的改革方针实际上是有积极作用的。这就是我们说管仲为政、管仲治国要顺势而为。
那么第二个方面,管仲的政治智慧,我觉得第二个方面可能更有启示,更具有启示的意义。那就是管仲深通作为一个政治家,深通什么?宰相肚里能撑船这个道理。
那么,当管仲来到齐桓公身边,管仲是怎样辅佐齐桓公,奠定了齐国强盛的基础呢?
折叠(四)存刑救卫
管仲辅佐齐桓公,经过了20多年的改革整顿,对内,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还有民心,都是蒸蒸日上。对外,齐国展示威信,使诸侯都凝聚在齐国的麾下。齐桓公的霸业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就在这个时候,一支北狄的游牧人群入侵中原,
当然了,北狄骚扰中原各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这里边有一种现象,还带有某种历史规则的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当一个文明在一些地方诞生以后,比如在中国的黄河流域,在西亚的两河流域诞生以后,它就像一团篝火点燃了以后,它必然要吸引远方的,那些文化相对落后的这种人群他的注意、他的羡慕,这种羡慕就会导致这些周边人群向它靠近,而这种靠近没有好靠近的,都是战争、掠夺、防范。当这种文明的人群,力量强大的时候,他能够防范得住,当这个文明的人群,荡他衰落的时候,比如他政治出了问题,像中国的西周,崩溃了,它的防范能力减弱了,这个时候,这就是周边人群的一个重大机会。
实际上,对中原文明的这种生活的人群而言,这是一个灾难。可是,如果广泛地看问题,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在融合,历史在同步地进步。所以这是一条带有规则性质的一种东西,一种现象。但北狄攻城掠地,抢掠烧杀。这对齐桓公的霸业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那么,齐国能不能遏止北狄的进攻?它能保护中原诸侯的安全吗?
折叠(五)遏楚尊王
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建立霸业,使中原诸侯都团聚在齐国的旗帜下,但齐国如日中天的势头引起了另一个诸侯国的不满,这就是楚国。  楚国在春秋时期、战国时期的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可是,追寻楚国人,他的老根也是个中原人群。他们的远祖大概在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的中原生活。楚国人跟殷商人群不是一个人群。随着殷商势力的崛起,这些人就渐次向南退,退到了中原的边缘地区。等到西周开始灭商了,西周人崛起了,发展到周文王的时候,楚国有一代首领叫鬻熊,司马迁在《史记》上记载他曾经“子事文王”,就是像儿子一样伺候周文王。按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认干儿子,认干爹。一个弱小的群体活不下去,他要归依一个大族,给人家做干儿子部落,这个事情在远古时期经常有。过去我们都不太相信这种记载,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在陕西出土了甲骨文,是周人的甲骨文。上边有一句话写着叫“今秋,楚子来告”。证明了楚国人的的确确曾经跟周人在西周建国前后有过来往,而且是“子”,就是“干儿子”。  楚国在西周分封的时候只是一个小国,经过几百年的兼并发展,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大国,而且现在也处在上升期,强大的楚国开始对齐桓公的霸业进行挑衅,这对齐国是一个考验。齐国能使鲁国、宋国等这样的小国屈服,那么,面对楚国这样的大国,它还会有这样的实力吗?齐桓公和管仲究竟会怎么做呢?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为您精彩讲述《春秋五霸》之《遏楚尊王》,敬请收看。
折叠(六)葵丘之会
公元655年,齐桓公在首止举行盟会,准备继续实施他“尊王攘夷大一统”的计划。然而,作为此项计划的最大受益者,周惠王却跟齐桓公玩起了猫腻,破坏了这场盟会。首止之会原本是齐桓公“尊王攘夷大一统”计划的一个契机,然而由于周惠王的从中作梗和郑文公的意外溜走而夭折,这让齐桓公非常恼火。齐桓公清楚,要想避免诸侯之间旷日持久的纷争,建立稳定的社会局面,必须对这种不顾大局的行为实施惩戒。与此同时,齐桓公接纳了管仲的怀柔政策,他的霸业再次呈现出勃勃生机,周边的诸侯国纷纷依附强大的齐国,齐桓公的威信急剧上升。  接下来齐桓公开始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诸侯国中制定一个统一的行为准则,如果大家都以此行事,战乱频发、民不聊生的乱世将会一去不返。那么,为了实现这个宏伟计划,管仲再次为齐桓公提出了一系列成就霸业的宏伟思想,强大的齐国最终成功地召开了被载入历史史册的“葵丘之会”,齐桓公的霸业从此达到了荣耀的巅峰。  公元前645年,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离世,这位“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任霸主,他富国强兵的改革方案,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思想,成为了那个诸侯纷争时代少有的亮点。管仲的去世对君臣相伴四十余年的齐桓公是巨大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