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线评估
1、用基线风险评估,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在行业、业务环境与性质等),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
2、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二、详细评估
1、详细风险评估要求对资产进行详细识别和评价,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威胁和弱点水平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识别和选择安全措施。这种评估途径集中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思想,即识别资产的风险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此证明管理者所采用的安全控制措施是恰当的。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发现、承认和描述风险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对风险源、风险事件、风险原因及其潜在后果的识别。风险识别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有见识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以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是把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相比较,以决定风险和/或其大小是否可接受或可容忍的过程。正确的风险评价有助于组织对风险应对的决策。
三、组合评估
1、基线风险评估耗费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但不够准确,适合一般环境的评估;详细风险评估准确而细致,但耗费资源较多,适合严格限定边界的较小范围内的评估。基于在实践当中,组织多是采用二者结合的组合评估方式。
2、组织首先对所有的系统进行一次初步的高级风险评估,着眼于信息系统的商务价值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识别出组织内具有高风险的或者对其商务运作极为关键的信息资产(或系统),这些资产或系统应该划入详细风险评估的范围,而其他系统则可以通过基线风险评估直接选择安全措施。
3、这种评估途径将基线和详细风险评估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节省了评估所耗费的资源,又能确保获得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结果,而且,组织的资源和资金能够应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具有高风险的信息系统能够被预先关注。
扩展资料:
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一、风险因素分析法
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
二、内部控制评价法
内部控制评价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而确定审计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与控制风险直接相关,因而这种方法主要在控制风险的评估中使用。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评价可分为三个步骤:
三、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推测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三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险评估
一、基线评估
1、用基线风险评估,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在行业、业务环境与性质等),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基线检查(拿现有的安全措施与安全基线规定的措施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得出基本的安全需求,通过选择并实施标准的安全措施来消减和控制风险。
2、所谓的安全基线,是在诸多标准规范中规定的一组安全控制措施或者惯例,这些措施和惯例适用于特定环境下的所有系统,可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求,能使系统达到一定的安全防护水平。
二、详细评估
1、详细风险评估要求对资产进行详细识别和评价,对可能引起风险的威胁和弱点水平进行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来识别和选择安全措施。这种评估途径集中体现了风险管理的思想,即识别资产的风险并将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此证明管理者所采用的安全控制措施是恰当的。
2、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发现、承认和描述风险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对风险源、风险事件、风险原因及其潜在后果的识别。风险识别包括历史数据、理论分析、有见识的意见、专家的意见,以及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是把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相比较,以决定风险和/或其大小是否可接受或可容忍的过程。正确的风险评价有助于组织对风险应对的决策。
三、组合评估
1、基线风险评估耗费资源少、周期短、操作简单,但不够准确,适合一般环境的评估;详细风险评估准确而细致,但耗费资源较多,适合严格限定边界的较小范围内的评估。基于在实践当中,组织多是采用二者结合的组合评估方式。
2、组织首先对所有的系统进行一次初步的高级风险评估,着眼于信息系统的商务价值和可能面临的风险,识别出组织内具有高风险的或者对其商务运作极为关键的信息资产(或系统),这些资产或系统应该划入详细风险评估的范围,而其他系统则可以通过基线风险评估直接选择安全措施。
3、这种评估途径将基线和详细风险评估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节省了评估所耗费的资源,又能确保获得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结果,而且,组织的资源和资金能够应用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具有高风险的信息系统能够被预先关注。
扩展资料:
风险评估常用方法
一、风险因素分析法
风险因素分析法是指对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从而确定风险发生概率大小的风险评估方法。其一般思路是:调查风险源→识别风险转化条件→确定转化条件是否具备→估计风险发生的后果→风险评价。
二、内部控制评价法
内部控制评价法是指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结构的评价而确定审计风险的一种方法。由于内部控制结构与控制风险直接相关,因而这种方法主要在控制风险的评估中使用。注册会计师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所做出的研究和评价可分为三个步骤:
三、分析性复核法
分析性复核法是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主要比率或趋势进行分析,包括调查异常变动以及这些重要比率或趋势与预期数额和相关信息的差异,以推测会计报表是否存在重要错报或漏报可能性。常用的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三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的步骤:
风险评估包括风险辨识、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三个步骤。
1.风险辨识。风险辨识是指查找企业各业务单元、各项重要经营活动及其重要业务流程中有无风险,有哪些风险。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辨识出的风险及其特征进行明确的定义描述,分析和描述风险发生可能性的高低、风险发生的条件。
3.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评估风险对企业实现目标的影响程度、风险的价值等。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事件发生之后,对于风险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进行量化评估的工作。即,风险评估就是量化测评某一事件或事物带来的影响或损失的可能程度。
风险评估的主要任务包括:
识别组织面临的各种风险;
评估风险概率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确定组织承受风险的能力;
确定风险消减和控制的优先等级;
推荐风险消减对策。
在风险评估过程中,有几个关键的问题需要考虑。
首先,要确定保护的对象(或者资产)是什么?它的直接和间接价值如何?
其次,资产面临哪些潜在威胁?导致威胁的问题所在?威胁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第三,资产中存在哪里弱点可能会被威胁所利用?利用的容易程度又如何?
第四,一旦威胁事件发生,组织会遭受怎样的损失或者面临怎样的负面影响?
最后,组织应该采取怎样的安全措施才能将风险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解决以上问题的过程,就是风险评估的过程。
进行风险评估时,有几个对应关系必须考虑:
1.每项资产可能面临多种威胁;
2.威胁源(威胁代理)可能不止一个;
3.每种威胁可能利用一个或多个弱点。
风险评估要素应当坚持以下原则:
(1)企业制定足够清晰的目标,以便识别和评估有关目标所涉及的风险。
(2)企业从整个企业的角度来识别实现目标所涉及的风险,分析风险,并据此决定应如何管理这些风险。
(3)企业在评估影响目标实现的风险时,考虑潜在的舞弊行为。
(4)企业识别并评估可能会对内部控制系统产生重大影响的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