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
北宋时期清明节很是普遍,现在流传下来的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北宋徽宗年间清明时节东京汴梁(开封)汴河两岸的人物景象。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至2009年,又改为三天。一直延续至今。
清明要去扫墓,表示对已故人的尊敬与怀念。
清明节与“勤政清明”典故(摘文)
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年轻时,为了躲避祸害,流亡江湖,受尽了屈辱。晋文公名叫重耳,流亡间跟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受不了苦难,陆续各奔东西。在剩下的少数忠心之臣中有一人叫介子推,重耳曾饥饿晕倒,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烤熟了给重耳吃,救了重耳之命。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
晋文公执政后,差人请介子推上朝入朝封官受赏。介子推力辞,晋文公亲去请,介子却推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令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熄灭后,终不见子推出山。介子推母子竟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死了。文公大悲,在介子推脊梁堵着的柳树树洞里掏出一片衣襟,衣襟上题有血诗一首: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文公藏血书入袖中,葬子推母子于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经常纪念介子推,命绵山易名“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文公领着群臣,素服登山徒步祭奠。行至坟前,那棵老柳树已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赐名复活老柳树为“清明柳”,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鞭策自己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治理国家.
习俗:扫墓、插柳条、吃清明菜(荠菜)、踏青等。
相关对联:1.春风重拂地;佳节倍思亲。 春风重拂地
2.燕子来时新春;梨花落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