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石星经》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
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其中记载120颗恒星位置,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他们观测了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的运行,发现了这五个行星出没的规律。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的天文成就
汉族有悠久的天文学观测的传统。远在传说时代,就有世袭执掌天文的官吏,专门观测天象。以后历代沿续,设观星台、观象台、司天台、司天监、钦天监等机构,负责观测天象、推算历法。
恒星的观测记录,也见于商代甲骨文中。《周礼》有冯相氏,“掌十有二岁、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战国时甘德著《星占》八卷,石申著《天文》八卷,后人合称为《甘石星经》。
先秦时期汉族先民绘制星图,留存至今最早的实物有五代时期出土的二块28宿星图刻石,其它著名的有宋代苏州石刻天文图及敦煌唐代星图。
为了准确地观测天体和天象的位置,汉代天文学家耿寿昌、贾逵等发明了以赤道为座标系的天文观测仪器,汉文称为“浑仪”或“浑天仪”。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汉族 巨龙腾飞五千年
书里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l2l个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
《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在长期观测天象的基础上,战国时期楚人甘德(今属湖北)、魏人石申(今属河南开封)各写出一部天文学著作。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书里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其中l2l个恒星的位置已经测定,这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楚国的甘德先生仰观天象,指出岁星旁边有橙黄色小星:“其状甚大,有光,旁有小赤星附于其侧。”他其实是发现了木星的第二颗卫星,比使用望远镜的伽利略早了两千年。甘德与魏国的石申,还贡献出一部《甘石星经》,标识出太阳系五大行星的出没、运行规律,测定了一百二十一颗恒星的方位,记录了八百颗恒星的名字,成为世界上第—部恒星表。而希腊人这时候则可以计算地球周长,以及地球到月球的距离。不论东方西方,当时世界上有很多人认识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