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入式主板是指类似于二八六时代,在主板上集成cup,显卡,内存,也就是说整块主板上提供了输入输出的所有的基本东西.而且cup是焊上的,内存也是,这样的主板故障率低,但是升级性几乎没有.而普通主板,提供了CUP等一系列插槽,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自由升级,嵌入式主板一般功率比较小,不需要强制散热,一般不会有风扇,而且个人电脑几乎没有,都用在大型机械以及数控机床等设备上.操作程序是固化的,一般情况下是单一指令.
主板,也叫母板,安装在计算机主机箱内,是计算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在整个计算机系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主板制造质量的高低,决定了硬件系统的稳定性。主板与CPU关系密切,每一次CPU的重大升级,必然导致主板的换代。主板是计算机硬件系统的核心,也是主机箱内面积最大的一块印刷电路板。主板的主要功能是传输各种电子信号,部分芯片也负责初步处理一些外围数据。计算机主机中的各个部件都是通过主板来连接的,计算机在正常运行时对系统内存、存储设备和其他I/O设备的操控都必须通过主板来完成。计算机性能是否能够充分发挥,硬件功能是否足够,以及硬件兼容性如何等,都取决于主板的设计。主板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台计算机的整体性能、使用年限以及功能扩展能力
嵌入式主板一般理解为嵌入在设备里面做控制、数据处理使用的CPU板,也就是设备的“大脑”。嵌入式到设备里面,当然就会对主板的体积以及功耗(嵌入式主板的散热问题)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所以一般来讲嵌入式主板会具备 尺寸小、高集成度、低功耗等特性!嵌入式主板比较常见的一般有两大类:基于X86的嵌入式主板基于RISC的ARM 嵌入式主板(由ARM公司授权生产,每个芯片产家各有自己特殊的功能)。嵌入式的ARM板一般都是板载CPU,而基于x86 CPU的主板则不一定。
标准的嵌入式系统架构有两大体系,目前占主要地位的是所谓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RISC体系的阵营非常广泛,从ARM、MIPS、PowerPC、ARC、Tensilica等等,都是属于RISC处理器的范畴。不过这些处理器虽然同样是属于RISC体系,但是在指令集设计与处理单元的结构上都各有不同,因此彼此完全不能兼容,在特定平台上所开发的软件无法直接为另一硬件平台所用,而必须经过重新编译。
其次是CISC(Complex Instruction Set Computer,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处理器体系,我们所熟知的Intel的X86 处理器就属于CISC体系,CISC体系其实是非常低效率的体系,其指令集结构上背负了太多包袱,贪大求全,导致芯片结构的复杂度被极大的提升。过去被应用在嵌入式系统的X86处理器,多为旧世代的产品,比如说,工业计算机中仍可常见数年前早已退出个人计算机市场的Pentium3处理器。由于此世代的产品效能与功耗比可以说是过去X86体系的甜蜜点,加上已经被市场长久验证,稳定性高,故常被应用于效能需求不高,但稳定性要求高的应用中,如工控设备等产品。
普通主板所不具备的性能稳定性,在嵌入式主板中几乎不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