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作为开启了中国封建集权时代的帝王,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伟大创举。阿房宫也是他下令建造的。大家从《阿房宫赋》中可以一窥这座宫殿的宏伟。在诗中,诗人用细腻且华丽的笔触,十分生动的描写了阿房宫兴衰过程,让人读来扼腕。从一开始,秦始皇给阿房宫的定位就是以后的国都,天子处理政务以及生活的地方。它建造于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中,当时有数十万劳役被投入进去。那么这座天下闻名的朝宫,为什么取名叫“阿房宫”呢?
秦始皇在咸阳称帝后,本来是想沿用战国时期秦国原来的首都咸阳作为秦王朝的国都的。但是秦王朝建立以后,经过数年的发展,咸阳的经济人口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满为患可以形容当时的盛景。由于咸阳在渭水以北,渭河和泾河从这里流过,这两条河流限制了咸阳的外扩,已经无法胜任偌大的王朝首都了。出于对千秋基业以及其京师规模的设定,秦始皇决定重新建造一个天下朝宫,打造为未来的政治中心。
杜牧的诗中是这样描述这座宫殿的:阿房宫占地三百余里,走五步就是一栋楼,走十步就是一座阁。走廊回环而又曲折,尖尖的檐角高高耸起,就像禽鸟仰着脑袋在啄物;阁楼依地形而建,宫殿结构错落有致,十分精巧。今天考古专家在阿房宫的遗址还发现遗址下面有古代壕沟的痕迹,推断曾经的阿房宫是将古代河流断流改道后建造的,可见这工程有多巨大和不容易。
这样的工程自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从公元前212年开始秦始皇下令建造阿房宫,一直到秦朝灭亡,也只建造了一座前殿。《史记》中也记载了阿房宫建造的情形,从东到西足有五百步,从南到北足有五十丈,前殿里面可以容纳超过一万的人。如此规模的宫殿,让人感叹,也只有集权国家才能办得到。秦始皇死后,他的儿子胡亥即位,继续这一宏大的工程,甚至规模比原来更大。
本世纪初阿房宫的遗址被发现,2003年进行了初步的挖掘和研究。通过发掘发现,遗留下来的遗址范围是东起巨家庄,西至古城村,面积大概是六十万平方米。同时考古的学者也发现,遗址只是当时建造的朝宫的一小部分而已。《汉书·贾山传》中也有关于阿房宫面积的内容:从东到西有五里,从南到北要走一千步。透过这些史料,即使大家没有亲眼见到,也能想象出当时的盛景。
我们从很多的史料或者是文学作品里可以推断出阿房宫一定是十分精美绝伦的,其规模也是秦以前所不能及的。阿房宫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艺术以及建造技术。只是当秦朝灭亡时,由于太过劳民伤财,导致民怨四起,传说项羽入关后,出于愤懑,而将其付之一炬。大火烧了足足三个月有余。当然是否真的被项羽焚毁,现今的考古也并没有发现确凿的证据。但这种传说也是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阿房宫有多宏大。
事实上“阿房”最初并不是朝宫的名号,只是其中前殿的名称。按照秦始皇的设想是在整座朝宫建成之后再赋予其一个正式的名字。但是由于工程规模太大,即使耗费了十几万苦役劳力建造,一直到秦朝灭亡时,这座宫殿还是没有竣工。而且从开工后短短数年,因为老百姓不堪暴政,纷纷起来反抗,秦王朝就此灭亡了。所以阿房宫自始至终都没有得到一个正式的名号。于是后世就用前殿的名称代称整座宫阙了。
至于这座宫殿为何名叫“阿房”,总结起来主要以下几种可能性。第一种可能性是因为“阿房”所处的位置。《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从阿房宫殿下有道路能直通南山,整个建筑群以南山的高峰为门,从阿房宫可以渡过渭河,直达咸阳。也就是说阿房宫就在咸阳的附近。 “阿”有靠近的意思,因为距离咸阳很近,所以就叫“阿房”。大约是因为当时咸阳的发展已经有规模,迁移人口及经济政治中心到新国都比较方便,且国都附近的安防也比较容易设立。
第二种可能性则是出于对这座宫殿的建筑风格的考量。主要是出自于《史记》中的记载。书中详细说明了这座宫殿取名“阿房宫”的原因在于它的形状是“四阿旁广”。“阿”在古代有曲处、曲隅、庭之曲的意思。杜牧诗里就说阿房宫的走廊回环而又曲折,宫殿结构高低错落有致,而这种风格就属于 “四阿房广”,因此叫“阿房宫”。 错落有致、婉转曲折是中国古代很多园林的特色,而阿房宫大概是开先河之作了。
据说是因为秦始皇在还是王子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女人,但是后来两人并没有走到一起,所以为了纪念她,就建立了一所非常华丽的宫殿。
因为秦始皇为了在那里享受自己的人生,和美女整天私混在一起,所以要修建阿房宫。
我个人觉得秦始皇是为了在这座宫殿里放一些从各个地方搜罗来的美女,从而供他享乐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