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考试用,详细点

柏拉图说明理念的三个比喻是什么,试解释
2025-04-06 04:24:59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柏拉图的思想是有发展变化的,大体可分为“早期”、“中期”和“后期”,早期著作被称为“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阐述苏格拉底和人讨论各种伦理问题,多以没有得出结论而告终;中期对话以《裴多篇》和《理想国》为代表,建立起柏拉图自己的理念论。后期对话主要是对理念论的反思与修正。而中期对话中的理念论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而正因为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他的哲学所以才被称为“理念论”,可见“理念”这一概念的重要性,我首先分析理念的定义与内涵,其次,了解一下柏拉图的以理念为基础的两个世界理论,再次,就如何能够认识理念谈谈他的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最后,谈谈柏拉图后期对话中对理念论的反思与修正。

(一)理念

在希腊语中,理念”(eidos,idea)来自动词“看”(ide),本义指“看见的东西”即形状,转义为灵魂所见的东西。希腊人从事哲学思考的过程,也是哲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这些概念不仅大多有其感性的来源,而且具有非常丰富的含义,那是后来被逐渐抽象化了的概念所无法表达的。“理念”和“概念”都有一个“念”,又都是抽象的,有些人就把二者混淆了,其实“理念”与“概念”是绝对不同的:(1)概念是完全空洞的东西,不包含任何形象,理念包含最初的形象,包含一切感性事物的原形;(2)概念是从具体的感性事物中抽象出来的,理念恰相反,是一切现实感性事物的原型,现实的感性世界是从理念中制作出来的。因此,有的学者主张将这一概念汉译为“相”是很有道理的,不过我们遵从约定俗成的原则,仍然沿用“理念”这个译名。

对于理念的涵义,可以从本体论、目的论和逻辑学三方面理解。从本体论上讲,它们代表真正的存在,即自在之物。每一个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只有通过理念存在于其中,或者通过其对理念的分有,理念就像与“多”对立的“一”,“多”是可变的,而“一”总是一。从目的论或范型的意义上说,理念具有此种意义。一切生成和行为都有其终点和目的,这终点和目的只能存在于事物原初的不变的范型中,理念就像艺术家头脑中的理想形象,他要努力地赋予这个理想以现实的形式。就此而言,理念也具有原因和推动力的意思,它们使世界的事物成其所是,不过这里的“推动”和“使—”,不应该是一种强使和命令,这种对目的的追求基本上来自事物和主体的自觉,而不是出于理念本身的主动和能动,更不是作为最终目的的理念的指令。从逻辑学方面看,理念在逻辑学方面的意义使我们能给万物的混沌以秩序,从而去求同别异,在“多”中领悟“一”。在柏拉图那里,这三个方面并非同等重要,在其后来的著作中,逻辑学方面更为突出,不过其他方面依然有其意义。

为了更深刻地了解“理念”,我们还需从别的方面来看柏拉图的理念,应该认识到其具有的多重含义。首先,理念是事物的共相。理念是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亦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其次,理念是事物存在的根据。个别事物是由于分有了理念而成为这一事物的,离开了理念就没有事物;再次,理念是事物摹仿的模型。理念是事物之完满的模型,事物则是理念的不完满的摹本,事物是因为摹仿了它的理念而成其为事物的;最后,理念是事物追求的目的。理念是事物的本质,事物存在的目标就是实现它的本质,从而成为完满的存在。

柏拉图看到了理念与事物的区别,认识到了普遍性的共相对知识的重要性和对哲学研究的意义;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将理念与事物分离开,并视之为绝对独立的存在,在这点上,他后期作了一些修正。

(二)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

柏拉图认为,在感性的世界背后有一个理念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永恒的、不变的,是整个世界的“常”,是一切感性事物的原型,感性世界是摹本、影子,反而不够真实。从认识论角度上看,柏拉图将世界一分为二,,一个是凭感官知觉的“可视世界”,一个是凭理智认识的“可知世界”,前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性世界,后者即理念世界。“可视世界”是直观的、感性的、经验的,只能提供一般的“看法”; “可知世界”是抽象的、理性的、超验的,能够提供真正的“知识”,前者远不及后者本真、正确和优越。柏拉图曾经通过一系列的比喻来论证两个世界的学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日喻、线喻和洞喻。

1、“日喻”

“日喻”即太阳之喻,以日喻善,对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作了描述。在这里,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是彼此对应的,在他的“日喻”中各方涉及的四种要素排列如下:

善的理念 ↑ 天上太阳

知识 ↑ 光线

理智 ↑ 眼睛

各类事物的理念 ↑ 种种可见的对象

柏拉图从二元论出发,认为对象分为两种:一是感知的对象,凭感官看得见,可通过观察去了解;二是思想的对象,凭感官看不见,只能靠理智去认识。相应的世界也分为两种,一是可视世界,一是可知世界。显然,天上若无太阳,万物暗淡无光,眼睛模糊不清,对象视而不见,这便是现象界的图景,它喻示着可视世界亦真亦幻的原因。相应地,若无善的理念,思想就没有对象,理智就失去依托,知识或真理就无从获得,代表各类事物共性的理念就难以把握,可知世界就变得不可知。

2、“线喻”

“线喻”即线段之喻。在“日喻”之后,柏拉图进一步用“线喻”形象而明晰地说明了两个世界及其关系:“有两个国王,一个统治着可视世界,,一个统治着可知世界。要弄懂两个世界,请你用一条线来代表它们:将这一条线分成不相等的两段然后按同样的比例把每段再分成两个部分。假定第一次分成的两个线段,分别表示可视世界与可知世界,然后再比较第二次划分的各个部分,以表示清楚不清楚的程度……”可视世界的第一部分是影像,第二部分是影像的原本,即具体事物,这“两部分有不同的真实程度,摹本之于原本,正如意见领域之于知识的领域”。可知世界的第一部分是数理理念,即几何、数学及相近学科的研究对象,第二部分是伦理理念,“指人的理性自身凭借辩证法的力量而认识到的那种东西”,包括美、正义、勇敢等,最高的理念是善。与上述两大世界四个层次相适应,人的灵魂也有四种不同的功能,从低到高依次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

我们可以想象,线喻所表示的图景可以是垂直的。这条线由下而上,由浅入深,预示着人的认识由低而高、由易而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直观地看,由可视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感官需要经历从审视影像到实物到凝思符号和理念等四个不同的认识阶段;相应地,从看法世界上升到知识世界,心理需要经历从想象、信念到知解、理智等四个不同的精神层次:最后上达无需假设的绝对真理或最高的空明境界,即烛照万物的善的理念(如下图所示)。

善的理念

知识世界 ↑ 可知世界

理智 ↑ 理念

知解 ↑ 符号(数学对象)

看法世界 ↑ 可视世界

信念 ↑ 实物(植物、动物、人造物)

想象 ↑ 影像(包括水中倒影等)

此图右边表示的是可视世界到可知世界,也就是从现象到本质的变化,其中从实物层上升到符号层,在人类认识过程中可谓质的飞跃。在此阶段,没有知解能力是不行的,从符号层到理念层,是理智活动或理性思维活动的范畴。此图左边所示的是看法世界到知识世界,也就是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该过程所涉及的四种灵智状态,与人类的认知心理的发展是比较吻合的,其内在的合规律性也是显而易见的。由线喻可知,柏拉图认为善的理念乃绝对真理,最为可靠;可知世界要比可视世界更为重要,也更为可靠;相应地,知识世界要比看法世界更为可靠,更完美。

3、“洞喻”

“洞喻”即洞穴之喻。“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左右,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在燃烧,火与人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他们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他们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是真实的事物。但是如果有一个囚徒挣脱锁链,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但经适应后他就会分清影像与雕像,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如果他被人拉出洞外,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也会再次眼花缭乱,先见到阴影,再看水中映象,进而看事物,最后抬头望天,直接见到太阳,这才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在“洞喻”中,洞穴比喻可视世界,火光比喻太阳的光照能力,洞外的天地比喻可知世界,最后看到的太阳象征善的理念。“此乃万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是可视世界中光和光源的创造者,是可知世界中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就追求的终级目标或绝对原理而论,这与日喻、线喻是相当一致的,只不过洞喻最为含蓄,寓意最为深远,因此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也最大。

柏他图通过以上三个比喻,更深刻地阐述了感性世界与理念世界的特征、内涵和两者的关系,使得两个世界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总之,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最完美、最伟大,是真理所在,并且“可知”,是“美”本身,是“善”本身,是“真”本身;感性世界虽可见却不可知,是低层次的,是不完美的。

柏拉图建立了以“理念”为核心概念的理念论,而“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柏拉图找到了世界最本质的根源,理念如此重要,而我们又不能通过感觉经验去认识理念,但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呢?为此,柏拉图提出了他的回忆说和灵魂转向说。

1、 回忆说

柏拉图如此说明他的观点:我们的灵魂原本高居于天上的理念世界,所以它对理念领域有所观照,具备理念世界的所有知识。但后来灵魂附着于躯体后,由于受躯体的干扰和限制,从而遗忘了一切。只有经过合适的训练和学习,灵魂才能回忆起曾经见过的东西。因而,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回忆的过程,也就是把被我们遗忘了的东西回忆起来。“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当然,只有少数人保持着回忆的能力。

柏拉图的回忆说,是针对“我们如何能够认识理念?”这个问题而提出,也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先验论的问题,尽管形式比较粗糙。柏拉图给我们提供了认识理念的一种可能:理念先天存在与我们的头脑中,灵魂对其有所光顾,只要通过回忆就能想起来。然而,如果理念先天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它究竟具体存在于头脑的什么地方呢?回忆说对诸如此类的问题的回答面临着困难。

2、“灵魂转向说”

在柏拉图最有名的“洞喻”中,一方面描述了洞穴中的禁锢与囚徒般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揭示了从洞底爬到洞口的艰难历程以及由黑暗转向光明的痛苦感受,暗示了心灵转向的难度与可能。而实际上,灵魂转向说就是以“洞喻‘为重要根据提出的。

在柏拉图看来,从洞穴中走到光天化日之下的过程就是灵魂转向的过程。我们不可能通过洞壁上的影像认识身后的事物,除非转过身来;我们不可能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除非被拉出洞外。我们对理念的认识也是如此,它是灵魂的认识功能依此转向的结果。这就是说,认识并不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而是在意识到了感性认识的局限性之后转向理性认识的过程。在这里,先天性不再象回忆说那样表现为具体的知识,而表现为认识的功能。柏拉图的灵魂转向说要比回忆说更精致,但他属于经验论的范畴。

总之,柏拉图理念论的提出重要意义,但也有其局限性,如他将理念与事物绝对对立则是其重要局限。然而,局限并不影响他的成就,他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对西方传统理性主义哲学和西方唯心主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中世纪神学埋下了种子。这些以外,柏拉图的影响绵延了两千多年,至今不衰。黑格尔曾说:“柏拉图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是具有世界历史地位的创作之一。它从产生起直到以后各个年代,对于文化和精神的发展,曾有过极其重要的影响”,的确,柏拉图的理念论影响深远,直到现在研究他的人还非常的多,柏拉图理念论的魅力将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