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蒙太奇学派可以说是对整个世界电影史发展产生最深刻的影响力的电影学派。学电影,不能不提蒙太奇。
知识要点:
1、 蒙太奇的意图:为了达到思想传播的目的而发展出来的形式美学。
2、 具体手段有2个,一个是选取有感染力的素材;第二、强调剪辑的重要性。
时间:20世纪20-30年代
人物:库里肖夫、维尔托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杜甫仁科
起因:
1、 在推翻沙皇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有力的宣传武器;因此蒙太奇学派可以看作是一个带有意识形态功能的艺术流派;
2、受欧洲爆发的先锋主义运动的影响;
3、 对美国电影尤其是格里菲斯电影的学习研究。(蒙太奇手法早在格里菲斯甚至更早的年代就被人使用在电影中,但苏联蒙太奇学派是将其系统化、理论化,并有意识地、理性地使用它。)
意义:
1、蒙太奇理论发展和产生了一种新的媒介作用(现代电视广告中大量使用蒙太奇),一种新的信息系统,一种新的修辞学,产生了一种新的力量。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电影实践理论的体系,被人们所公认,以至于影响了世界电影的面貌。
2、 苏联蒙太奇学派并不是一个有统一的艺术宗旨或发表过某种艺术宣言的团体。它只是泛指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于苏联影坛,并对蒙太奇的理论与实践作出过贡献的艺术家群体。
3、蒙太奇学派基本都认定:一旦采用剪辑的手法,电影就有了无限的潜力,蒙太奇简直就是支配观众思想和联想的一个有益的指挥者。
蒙太奇理论”是20世纪20—30年代出现在前苏联的电影理论。蒙太奇是俄文Монтаж、法文Montage的译音,原本是建筑学上的用语, 意为装配、安装。后借用到电影中,既可指剪辑技巧,又可指电影的结构手段、叙述方式等全部艺术技巧,还可指为电影的思维方式。“蒙太奇”的含义有广狭之分。狭义的蒙太奇专指对镜头画面、声音、色彩诸元素编排组合的手段,即在后期制作中,将摄录的素材根据文学剧本和导演的总体构思精心排列,构成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其中最基本的意义是画面的组合。电影美学家贝拉•巴拉兹谈及: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按事先构想的一定的顺序,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结果就使这些画格通过顺序本身而产生某种预期的效果。可见,蒙太奇不是与镜头画面同一的元素, 蒙太奇是将这些元素进行组装的规则,是一种影视语言符号系统中的修辞手法。 广义的蒙太奇不仅指镜头画面的组接,也指从影视剧作开始直到作品完成整个过程中艺术家的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普多夫金的著名论断“电影艺术的基础是蒙太奇”这句话今天仍然适用,并且极有可能永远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