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有多少少数民族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2025-04-08 17:52:0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贵阳市是一个五方杂处、多民族杂居的城市,汉族人口占大多数,布依族次之,苗族人口居贵阳第三位,除此之外,还有回族、侗族、彝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但人数均较少,多为解放后从外省迁入。当前人口密度为403人/平方千米。 追问: 每个民族衣着、文化、建筑都有什么特征呢??? 回答: 贵阳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地 民族节日 内容丰富,各具特色。苗族的“ 四月八 ”、布依族的“三月三”、“ 六月六 ”、“跳场”等民族节日,为少数民族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在民族节日、集会期间及农闲时节,农村要开展演 地戏 、跳芦笙舞、赛歌、 赛马 、 斗牛 等饶有情趣、极富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体育活动。而那乡间寨上民族情趣极浓的婚俗、酒规、葬礼,也会使游人大 开眼界 。如果你有幸参加这些民族节日的话,一定会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浓 郁风 情。 六月六 六月六”是贵阳布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 六月初六 ,贵阳市及邻县成千上万的布依族群众便要集于风景秀丽的花溪河畔,穿密林,绕花间,乘游船,吹木叶,唱山歌,尽情欢度佳节。男女借机向意中人表达爱慕之情。 六月六”的缘起,有这么一个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 ,一位美丽的布依族姑娘绣了一幅花开锦绣、香飘长天的青山秀水图。魔王见此宝图,顿起贼心,前来抢夺。姑娘和众乡亲苦战 七天七夜 ,终因力量悬殊,六月初六这天,眼看宝图就要落入魔王手中,姑娘急中生智,将图抛向空中,宝图即化为花溪的青山秀水,魔王被气死化为一堆乱石,沉入花溪河底。此后,为了纪念这位造就花溪秀美山川的布依姑娘,每年六月初六,人们汇集于花溪河畔,载歌载舞,以表敬意,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名扬省内外的“六月六”歌节。 四月八 “四月八”是贵州、湘西、桂北等地的苗、布依、侗、瑶、壮、彝、土家、仡佬等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节日内容不尽相同,其中,规模最为宏大、场面最为隆重、影响最为深远者,当首推贵阳市苗族的“四月八”庆祝活动。 每年农历 四月初八 这天,贵阳市及邻县的苗族群众都要身着民族盛装,云集贵阳市中心 喷水池 一带。他们吹响芦笙、箫笛,唱着山歌,跳着苗家舞蹈,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四月八”的由来传说甚多,主要是为 凭吊 “四月八”葬于今喷水池一带的古代苗族英雄,辈辈相传,而成习俗。 如今,贵阳的“四月八”已成为贵阳及其附近苗、布依、侗、壮、水、仡佬、汉等民族共同狂欢的节日,成为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典。少数民族男女青年还借此机会,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舞姿与歌声寻找意中人。 芦笙舞 芦笙,是一种古老的竹木制簧 管乐器 ,大的有一丈多,小的不及一尺,管的数目多的有10管,少则单管、双管,最常用的是6管,其 音调 可雄浑低沉,亦可清脆高亢。在苗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苗族人民不仅把芦笙作为本民族的代表物,还把它融于舞蹈、音乐中、水、布依、瑶、彝等 民族舞 中,芦笙舞也甚为流行。 芦笙舞现有曲百首,舞步百余种,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种。这些舞步节奏明快、粗犷热烈。芦笙舞男吹女跳,或男女自吹自舞,有的舞步吸收了苗族武术动作及高难度 杂技 动作,为人所喜闻乐见。芦笙舞成了贵州喜庆佳节必不可少的活动。 斗牛 贵阳市郊农村的斗牛,不像西班牙是人与牛斗,而是牛与牛斗的一项农闲娱乐活动。 斗牛的时间是在插秧之后,收获之前的农历六月至八月之间,地点主要是 高坡 、孟关两个乡。当地称即将上场参赛的大公牛为“巴郎”,为预祝巴郎胜利,本寨及外寨的亲朋好友均要请巴郎的主人喝酒,叫“喝巴 郎酒 ”,意在壮行。 开场那天的“踩场”是群牛激战的精彩序幕。铁炮声响过,巴郎牛头系红布,背披亲友赠送给主人的一床床被单,在众人的簇拥下绕场一周。由于同去踩场的有许多寨子的人和牛,唢呐昂扬,爆竹震天,使得气氛极为热烈,场面极为壮观。随后一位寨老致词,再取下牛背上的礼品,踩场结束。 斗牛正式开始前,要先经两位牛主人同意,然后才蹄飞角撞,各使绝招,若二牛实力相差大,不久即可见弱者轰然倒地,或落荒而逃;若二牛 旗鼓 相当,则胜负难分,直至 气喘吁吁 ,口吐白沫。这时自有管牛老手上场,以绳索竹竿等物拉开二牛,防止伤亡。 斗牛场一般选在四周为缓坡中间是平地的地方,便于人海观望。 花灯 花灯是贵州民间举办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文娱活动。正月十五晚上,悬挂彩灯,并进行这种活动。 民间称为“玩花灯”、“唱花灯”、“跳花灯”或“花灯”。民间过年风习的民谚称为“三十夜的火,十五夜的灯”。 花灯大约是在明朝初年,由来自江南及中原、留在贵州驻守和屯耕的军士们传入贵州。到清朝时期,花灯在贵州已经十分流行。民国年间,花灯普及到贵州绝大部分的乡村集镇。 贵州花灯包含花灯歌舞和花灯剧(戏)两种艺术形式。花灯歌舞(俗称“ 地灯 ”、“锣鼓灯”或“锣鼓转”等)较简单、短小,无整 戏剧 情节,主要是抒发某种感情或说明某件事理。表演时,演员一肌要手执扇和手帕,载歌载舞、歌舞结合。有时,还要插进韵白(俗称“拉白”)、对唱、 轮唱 、齐唱、合唱等。 贵阳十大名菜 辣子鸡 辣子鸡 以本地土鸡作为主料,选用贵阳花溪辣椒舂制的 糍粑辣椒 作为辅料烹制而成,香辣味浓、色泽红亮、粑糯爽口,是贵阳人逢年过节必备团圆菜之一。 糟辣脆皮鱼 糟辣脆皮鱼 贵州糟辣椒是黔味菜肴的重要调味品之一,此菜选用贵州独有的槽辣椒作为主要调料制成,清香脆嫩,其味鲜咸,经久不易变味,能促进食欲开胃,颇具独特地方风味。是我市传统名菜之一。 青岩豆腐 青岩豆腐 此菜为贵阳名菜,是以 地方特产 青岩豆腐为主料,配以青椒等辅料制成。具有绵滑清香等特点。 宫保鸡丁 宫保鸡丁 选用净仔公鸡肉为主料,糍粑辣椒等辅料烹制而成。此菜为黔味传统名菜,红而不辣、辣而不猛、香辣味浓、肉质滑脆。据传,此菜创始人 丁宝桢 ,贵州 织金 人, 咸丰 进士,授宫保衔,历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美食家 ,自幼聪颖,偏爱辣鸡,常以家乡此菜宴请宾客,流传至今。1918年, 留学日本 早稻田大学 原贵阳市政协秘书长赵惠民曾将 宫保鸡 传到日本,深得日本人士赞扬。 折耳根炒腊肉 折耳根炒腊肉 折耳根 ,又名 鱼腥草 ,有特异气味,营养价值较高,含有蛋白质、脂肪和丰富的 碳水化合物 ,同时含有甲基正壬酮,羊脂酸和月桂油烯等,可入药,具有 清热解毒 , 利尿 消肿,开胃理气等功用。折耳根和 腊肉 加 作料 烹制。折耳根 绵中 带脆,腊肉香醇,腊肉的美味和折耳根的异香浑然一体,别有风味,是贵阳人情有独钟的一道 美味佳肴 。 小米鮓 小米鮓 选用贵州当地特有的 糯小米 为主料,带皮 五花肉 为辅料制成。色泽金黄,粑糯甜香,是贵阳人逢年过节必备的特有佳肴。 状元蹄 状元蹄 又称“青岩 卤猪脚 ”。据记载,1886年4月2日,在光绪丙戍年科 殿试 大考中荣获状元的青岩 贡士 赵以炯年青时常去青岩北门街夜市吃 卤猪蹄 。 故乡人 们为怀念为这位历史名人,称卤猪蹄为状元蹄。如今“游 青岩古镇 ,品青岩美蹄”已成为当地的一种旅游文化现象。该道菜色泽红褐、皮充盈泽润、肥而不腻、味道醇厚。 泡椒 板筋 泡椒板筋 选用大猪通脊肉内筋(当地又称背柳肉)为主料,配以泡椒制成。色泽红亮,酸辣爽口,滑脆鲜嫩。此为贵阳独有选料方法烹制的特色菜肴。 八宝甲鱼 八宝甲鱼 此菜由原有的贵州名菜八宝娃娃鱼演变而来,以 甲鱼 为主料,配以金钩、 瑶柱 等辅料而制成。汤鲜味浓、营养丰富。 酸汤鱼 酸汤鱼 传说,很久以前在 黔东南 苗岭有一山寨,寨老(公推的首领)年迈体胖,爬坡下坎十分吃力。一次,儿媳煮饭时,不慎多放了些水,于是就把多余的热米汤舀在一个土缸里。四五天后,米汤经发酵后变得清彻透明,并略带酸味,用来 煮鱼 ,其味鲜美异常,寨老一家吃得津津有味,从此儿媳便常用这种酸米汤煮鱼,长此以往,寨老渐觉身轻体健,上山下坡不再费力。这事很快传遍苗岭山寨,家家竞相效仿,“酸汤鱼”由此传开。此菜由黔东南传入贵阳,在贵阳迅速发展并发扬光大,名扬海内外。其制作方法为:选用鲜鱼为主料,配以黔东南苗岭特色酸汤煨制而成。民间通常采用边煮边食的火锅形式,配以其他新鲜蔬菜,使其营养更为丰富。其特点:鱼鲜肉嫩,色泽靓丽,酸辣爽口,汤清味美,有开胃消暑,提神养颜等特殊功效。 民族工艺 刺绣 与 挑花 是贵阳民族传统工艺百花园中盛开的两朵 奇葩 。 蜡染 制品 民族工艺——贵州蜡染 则蕴含着民族文化的艺术魅力,它们与粗犷、古朴的 傩面具 等民族文化的精品一样,备受国内外 友人 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