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 “姑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怎么翻译?

2025-04-10 08:57:2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意思是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的人以为无欲就是以一个欲望压抑另外一个欲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战国老子《道德经》。

原文: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要以无欲无求的心态来观察微妙的清净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随妄念,无欲无求则是休歇妄想。世间一切罪恶纷争无不源于欲望,此乃众生相。

欲望令人欺诈、痛苦、不安,疲惫。观众生日间所作一切无不是为欲望,及至疲惫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来有精神后又再次为欲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复始。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陈(后入楚)国苦县(古县名)。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约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鲁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来越衰败,就离开故土,准备出函谷关去四处云游。把守函谷关的长官尹喜很敬佩老子,听说他来到函谷关,非常高兴。

可是当他知道老子要出关去云游,又觉得很可惜,就想设法留住老子。于是,尹喜就对老子说:“先生想出关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听后,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

几天后,他交给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后就骑着大青牛走了。据说,这篇著作就是后来传世的《道德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