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丝竹乐。亦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
下面抄一点介绍一下。
南曲的演奏形式分上四管与下四管两种。上四管中,以洞箫为主奏乐器的叫洞管,以品箫(曲笛)为主奏乐器的叫品管。上四管的乐队编制:洞箫(或用品箫)、二弦、琵琶、三弦、拍板。下四管也叫十音,乐队编制:南嗳(中音唢呐)、琶琵、三弦、二弦,打击乐器有响盏、狗叫(小铛锣)、铎(木鱼)、四宝、声声(铜铃)、扁鼓。惠安一带尚有云锣、铜钟(乳锣)、小钹。以前还用过笙(加用笙时其演奏形式叫做笙管)。上四管比较清雅,适合在室内演奏;下四管比较活泼,演奏上亦较复杂,适合在室外演奏或参与民间行列仪式。
南曲的曲目分指、谱、曲三大部分。指,亦称指套,每一首套曲均有唱词、乐谱和骨(琵琶弹奏指法)三个方面,比较完整。原有三十六大套,后来发展为四十八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如《刘智远》、《王月英》等。根据故事的情节内容每一套中又可分为若干节,而每一节都是一首独立的乐曲。指虽有唱词,但很少演唱,都是用乐器来演奏,目前已衍变为曲目繁多的大型器乐套曲(实际上是由若干首独立乐曲联缀而成)。
谱,是有标题的器乐套曲,每一首套曲的乐谱包括工尺谱和骨(演奏技法的标记)两个方向(没有唱词)。原有十三大套,后来发展为十六大套,每套内均包括三至八个曲牌。内容大都描写四季景色、花鸟昆虫或骏马奔驰等情景,最著名的套曲有四套,曲日是《四时景》、《梅花操》、《走马》 (后称《八骏马)、《百鸟归巢》,一般简称为“四、梅、走、归”。
曲,即散曲,俗称草曲。它数量最多,流行最广,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其结构简短,词曲活泼,其内容多包括抒情、写景与叙事之类。曲有《长滚》、《中滚》、《短滚》、《序滚》、《大倍》、《中倍》、《小倍》、《倍工》等多个滚门,各滚门下面又有若干牌名,各牌名之下才是曲名。所以一个滚门往往包括有几十首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