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仲马的情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茶花女》书中的玛格丽特·戈蒂埃(后改名玛丽),原出生社会底层的贫寒人家。尽管她天生丽质花容月貌,却缺乏上流社会的高雅气质,因为她根本就不具备贵族血统。试想,一个穷乡僻壤的村妇,一个阴阳怪气的巫师男人,能够遗传给女儿高贵血统和上流气质么?能够提供女儿良好受教育机会和高尚的生活环境么?这恐怕很难。
《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一心想凭借天生丽质,彻底改变自己的卑微身份。她决心要征服上流社会、挤身贵族阶层,比当年拿破仑征服世界的野心还大。其勇气确实可嘉、其志向也不可谓不大,但是真要实行起来却难了。这简直就不可能。
所谓天生丽质,多半是从娘肚子里与生俱来,不但艳丽妩媚且清新自然,恰如“天仙妹妹”那样的水准。相比之下,现在“生产”的人造美女“美”则有余,而“清新自然”则差远矣。同样道理,贵族血统和高贵气质岂是买得来的?!模仿得全的?!纵然是世界最顶级演员,也不过是在拍片过程中扮相一下,只能算是过过贵族瘾而已。拍摄一旦结束,张三还是张三、李四还是李四。虽然,《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善于模仿精于表现,甚至还煞费苦心搜集来满满一屋名著大篇,以便提高自己知识修养和气质(甚至将名字也改为玛丽·杜普莱西)。可是观其结果,也始终是徒劳枉然。
“上帝啊、上帝……,我已经尽到全部的力量了呀!可是事情的结果……为什么还是这样的呢?”于是她心灰意懒,于是她破罐子破摔,于是她牛也拉不回来。
在《茶花女》中的西方社会,贵族始终是贵族,贫民始终是贫民,没地位始终没地位。所谓的上流社会仅仅是欣赏其人的美丽而已,所有的公、侯、伯、子、男爵也终是在玩玩人而已。一朝混迹其中,就异想天开野心膨胀,就想入非非进入角色,唉……,最后倒霉的不是此人那还是谁?!其实相比之下,她还不如现今中国进城淘金的某一些女性群体。这些女性一旦见好就收、稍富即安、根本不作那非分之想,倒也显得实实在在。中西方差距、观念居然如此之不同,当真是匪夷所思奥妙之极。冷眼旁观她们的行为,着实令笔者汗颜咋舌。
回忆一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茶花女》一书从来就没有出过一册、再版过一次。尽管这是世界公认的名家名著,思想家们仍出于种种考虑予以禁止。但是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似乎终于明白、原来被人视为下贱的妓女一行也是七十二行之一了。至少,她们比那些贪官污吏清白多了,更比那些既要当婊子、又盼着立贞洁牌坊的伪君子女人爽快得多、也光明得多。不是嘛?听说在西方社会,还有世界性质的妓女同志大联盟呢。于是乎《茶花女》一书终于再版,居然突破百万册大关。
在该书的稍后章节,玛格丽特似乎醒豁过来,但是已为时太晚了。因为一年十万法郎的巨额开销、早已成了她的最低消费,挥金如土、更是成了她的生活习性。尽管她依然还真心实意地爱着小仲马,但是在现实中,她却不得不又去另攀高枝站。
对照之下,小仲马尽管有他父亲——大仲马的名望和地位,出身也算得是中产阶级。尽管他也是花花公子,甚至比中国的唐伯虎还要风流倜傥,但是,他却比玛格丽特清醒多了。他私下的想想,自己为了给她买服装礼品、陪她外出旅行、跑马看戏以及零星花消等等,就已负债了五万多法郎。显然,如果再这样下去,自己必将被她拖进万丈深渊。于是乎,在万般痛苦和极度矛盾的情况下,小仲马十分果断地在一八四五年八月三十日午夜,给玛格丽特(后来的玛丽)写去一封措辞委婉、感人至深的断交信:
“……。我不够富,不能象我希望的那样爱你;我也不够穷,不能象你希望的那样被你爱。让我们彼此忘却——你是忘却一个对你说来相当冷酷的姓名,我是忘却一种我供养不起的幸福。
无用,对你说我多么不幸是无用的,因为你早已知道我多么真诚的爱你。
永别了!你那样多情,不会不理解我写这封信的动机;你那样聪慧,不会不宽恕我,……。[注解/由于笔译版本存在的差异,这里仅保持大概意思。]
永远怀念您的A·D”
一八四七年,小仲马昔日的情人阿尔丰西娜·普莱西——书中的玛格丽特(玛丽)染病去世,时年仅二十三岁。是忧郁而死?是肺炎而死?是含恨而死?还是得了什么怪病而死?咱们无从知晓。但是,那令人遗憾的“短命”二字、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书中的男主角——亚芒、从亚历山大城赶回来,决定要替玛格丽特迁墓,现实中的小仲马从西班牙回来,立即将玛丽的尸体迁至蒙马特永久公墓;书中的亚芒因玛格丽特肺结核而痛苦,现实中的小仲马为玛丽肺痨咳血而揪心;书中玛丽的棺材板上摆满茶花,而现实中的玛格丽特墓上也同样茶花遍布(也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小仲马死后也埋葬于此,据说、两者的坟墓还距离很近)。不难看出,无论是书中的马格丽特(玛丽)、还是现实生活中的阿尔丰西娜·普莱西,都是一样的命运——悲剧角色。
其实,不仅仅只有《茶花女》如此,《罗密欧与朱丽叶》、《少年维特的烦恼》等也都十分的催人下泪。对此,人们各抒己见纷纷猜测,这其中固然有家族间的世仇原因,却总也少不了阶层门第、社会地位这一条款。如果说朱丽叶的自杀令人心颤,那么《茶花女》中的亚芒对玛格丽特的报复就更加地耐人寻味,乃至于他到了后来追悔不已。小仲马在书的末尾这样说:“玛格丽特的故事是罕见的,如果它带着普遍性的话,似乎也就不必要把它写出来了。”在那个社会制度、在那个时代背景,或许是这样。
纵观中外古今,如此早死的优伶名妓何止千千万哉,她们要么深埋于荒郊、要么葬身于野外,任其成为孤魂野鬼到处乱窜。假若清明时节去扫墓,见到的恐怕只有森森白骨、或者一堆堆骷髅腐泥了罢。虽然是悲剧,但是却有高兴的一面:巧的是,幸亏玛格丽特(玛丽)生前结识了小仲马先生,自己的芳名也才因此而记录在艳史情海。说起来,这也算得是不幸中之大幸了。唉……!茶花女也茶花女,你是死不瞑目?还是死亦含笑呢?
死者已然殃命黄泉,但她昔日的伴侣——小仲马先生却活到了七十多岁。而且,正是靠了与死者生前的那段感情纠葛,他才凭借写一部《茶花女》而一炮走红,尤其是稍后来的歌舞剧《茶花女》更是卖座空前。小仲马不但因此成名成家,简直就是名利双赢,几乎与他的父亲——大仲马先生并驾齐驱。综上所述,小仲马的成名之作完完全全是建立在短命的玛格丽特头上。
笔者写到这里,不禁仰首天穹问上帝:难道这是造物主在作弄人么?抑或是人家遗传的有作家基因?或者是阶级所属的必然性呢……?我好为死者担心,倘若茶花女泉下有知,恐怕也要揭棺而起、一泻她胸中积压百年的愤懑。
唉……!千古风流情何在兮?遗香至今为谁怜兮?
这是关于《茶花女》的作品简介:(意义)
《茶花女》就是根据他亲身经历所写的一部力作。是发生在小仲马身边的一个故事。在19世纪40年代,一个叫阿尔丰西娜·普莱西的贫苦乡下姑娘来到巴黎,走进了名利场,成了上流社会的一个社交明星,开始了卖笑生涯;并改名为玛丽·杜普莱西。她爱好文学,音乐,谈吐不俗。一次在剧院门口咳血时被阿尔芒看见,阿尔芒甚是心痛。玛丽也非常感动,于是两人开始了一段交往。后来阿尔芒和玛丽的感情出现了问题。一次阿尔芒回到巴黎时听说了玛丽的离去,异常后悔,愧疚,于是写出了这部文学史上的经典。在一些版本里,您会看到这本书的第一页就是小仲马为玛丽·杜普莱西写的一首诗,名叫《献给玛丽·杜普莱西》。此外,由于小仲马的母亲并不是大仲马的妻子,大仲马曾不肯相认。小仲马也借此为当时所有母亲这样的女人说话。 值得一提的是,《茶花女》是第一本流传到我国的外国小说,由著名的翻译家林琴南先生用文言译就。现在也有很多翻译家译出的不错的译本,其中以王振孙的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上海译文出版社都出版这个版本)、郑克鲁的译本(译林出版社出版)流传较广。
关于《茶花女》作者写作时的背景:
《茶花女》是法国亚历山大·小仲马 (Alexandre Dumasfils 1824年7月27日-1895年11月27日)的代表作,他为了与同为作家的父亲作区别,多称小仲马(Dumas, fils)。他本身是法国剧作家、小说家。《茶花女》是小仲马的代表作。 《茶花女》(La traviata)亦是朱塞佩·威尔第(Giuseppe Verdi)作曲的三幕歌剧。意大利文剧本由皮亚威(Francesco Maria Piave)编写,改编自亚历山大·仲马於1848年出版的小说《茶花女》(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La dame aux Camélias)。歌剧於1853年3月6日在威尼斯凤凰歌剧院(Teatro la Fenice)首演。作品名称"La traviata"译作“流浪的妇人”,或“失落的人”。 故事的原著小说,亦被改拍成电影《茶花女》(Camille)(1936)。《情陷红磨坊》(Moulin Rouge!)(2001)亦是以茶花女作蓝本改编。 《茶花女》最早由林纾(即林琴南)译作汉语
《茶花女》是广大中国观众和读者所熟悉的一部作品,是三幕歌剧。剧本是皮阿威根据法国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由威尔第作曲,皮亚维作词,1853年3月6日首演于威尼斯凤凰剧院。音乐以细微的心理描写、诚挚优美的歌词和感人肺腑的悲剧力量,集中体现了威尔第歌剧创作中期的基本特点。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而遭到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难怪《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要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剧本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弱者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压迫下层市民的资产阶级偏见与世俗势力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它不仅饱含感情地写出了玛格丽特的不幸遭遇,为她的悲剧结局而叹息,而且突出了她那善良真诚的品格与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玛格丽特是一个沦落风尘但心地纯洁的女性形象。
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 1844年9月,小仲马与巴黎名妓玛丽·杜普莱西一见钟情。玛丽出身贫苦,流落巴黎,被逼为娼。她珍重小仲马的真挚爱情,但为了维持生计,仍得同阔老们保持关系。小仲马一气之下就写了绝交信去出国旅行。1847年小仲马回国,得知只有23岁的玛丽已经不在人世,她病重时昔日的追求者都弃她而去,死后送葬只有两个人!她的遗物拍卖后还清了债务,余款给了她一个穷苦的外甥女,但条件是继承人永远不得来巴黎!现实生活的悲剧深深地震动了小仲马,他满怀悔恨与思念,将自己囚禁于郊外,闭门谢客,开始了创作之程。一年后,这本凝集着永恒爱情的《茶花女》问世了。此时,小仲马年仅24岁。 《茶花女》真实生动地描写了一位外表与内心都像白茶花那样纯洁美丽的少女被摧残致死的故事。主人公玛格丽特是个农村姑娘,长得异常漂亮;她来巴黎谋生,不幸做了妓女。富家青年阿芒赤诚地爱她,引起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但是阿芒的父亲反对这门婚事,迫使她离开了阿芒。阿芒不明真相,寻机羞辱她,终于使她在贫病交加之中含恨死去。作品艺术表达上独特而新颖。组织情节时,用了追叙、补叙、倒叙,手法多变,生动有致。一个个悬念的设置,扣人心弦,使人不忍释卷。特别是作品洋溢着浓烈的抒情色彩和悲剧气氛,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再与小仲马分手后还短暂地做过李斯特的情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