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什么浪漫主义诗句

2025-04-06 07:01:4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杜甫的浪漫并不比李白差。
传统的说法认为李白的诗“高”,杜甫的诗“大”。那么“高”则要气冲牛斗,“黄河之水天上来”;“大”却需要海纳百川,“不尽长江滚滚来”。然而不管是“高”还是“大”,都需要“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和“俱怀逸兴壮思飞”的想像力,李杜二人身上都有这些特质,于是他们就都成为了伟大的诗人。而想像力,又恰恰是浪漫主义的根基,杜甫的想像力无人可以怀疑,所以他的诗歌中自然就有浪漫主义的成分。退一步讲,既然是诗歌,就不可能完全实打实,即便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当中也一定要有飞扬的神采和天马行空的想像,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浪漫主义”。翻翻杜诗,随便就可以看到含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句子,人们经常提及的那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极为典型。其实,即使是现实主义色彩极为凝重的《春望》也有浪漫主义的句子,比如那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花和鸟来描摹自己的处境,就因其传神的拟人而加深了浪漫主义色彩。再随便举一个例子——《兵车行》。《兵车行》也是杜甫现实主义的力作,是对战争的血泪控诉,然而这种控诉如果只停留在平淡的表达,就不能产生深入人心的艺术效果,也就会失去它的作用,这个时候,诗人的浪漫主义思维就派得上用场了。“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前几句都是写实,用实实在在的白描手法表现了父母、妻子送别儿子、丈夫出征的惨景,读来似乎那些场景就在眼前。可是到了“哭声直上干云霄”,诗人便用有分寸的夸张、用一个广角镜头把惨状突出,夸张和广角镜头就是浪漫主义的手法,它不再是写实。然而,这种浪漫主义在杜甫用来却就是在写实,“哭声直上干云霄”,虽然读者看不见,却完全可以想见。所以说,浪漫的手法在杜甫的笔下却仍是为了描写现实,换句话说,杜甫绝不是不会运用浪漫主义,而是他的浪漫主义最终还是为现实主义的主题服务的。这一点其实是非常难得的,这既需要诗歌的意境,又需要诗人关注现实的胸怀。其实这比李白那种逃避现实梦想成仙的浪漫主义难得多也更有意义。《兵车行》的结尾也是这样一种用浪漫手法书写现实的特色:“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杜甫用鬼来写现实,更突出了凄惨、悲凉。
李杜二位都游历过名山大川,也留下了许多传世名篇。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得很潇洒,却仅停留在潇洒,读后不知道这个瀑布到底什么样子;杜甫写泰山:“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让人读来很豪迈又有身临其境之感,后面还有更厉害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二句,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写得出来的,如果是一个只知道现实的柴米油盐的家伙,是无论如何也没有这个境界的。
除了讴歌祖国的大好河山,感情也是诗歌里永恒不变的主题,杜甫的感情诗虽然不像李商隐的情诗那么缠绵悱测,但也绝不缺少浪漫,甚至我们也可以从杜甫的情感诗里感受到他本人的浪漫气质。李白的情感诗浪漫却略显轻浮,李白会问“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杜甫没有这样的疑问,他笔下的感情也都清楚简单:就是怀念家人妻子,当然,杜甫也写过《佳人》,但写得没有一丝浮华之气;而他的《丽人行》则直接把矛头指向了杨贵妃,对比他的“炙手可热势绝伦”,李白的“名花倾国两相欢”又有着多少的奴颜媚骨?话说回来,杜甫的《佳人》和《丽人行》都不是感情诗,完全不是,杜甫的真正的感情诗都是怀念自己的妻子——当然,古代汉语里的妻子包括“妻”和“子”两个方面,但即使是这样,像杜甫这样频繁地把妻子写进诗歌里的也是不多见的,至少唐诗中不多见。杜甫被困长安,除了忧国忧家忧己的《春望》之外,还有一首《鄜州月》是怀念远方的妻儿的,这首诗杜甫的手法比较奇特,他是从对方——即他的家人的角度来写月夜的,这种手法本身就是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想妻子,是为妻子设身处地地去想,于是就更容易投入自己的全部感情,诗人甚至想到妻子“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这样的句子,是需要何等的深情和怜爱才可以写得出来,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浪漫?号称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也有“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句子,值得一说的是,所谓“杜甫生平第一快诗”绝不是孟效因为考取功名之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而是因为国家有了一件大喜事,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件喜事对于杜甫个人来说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终于可以回家,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但这首诗的总体背景还是因为官军的胜利,而在这个胜利面前,杜甫的妻子也是“漫卷诗书喜欲狂”,看来,他的这个妻子也是和他志同道合之人了。而前面提到过的那句“青春作伴好还乡”,又是多么浪漫的意境。

回答2: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