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南征,指的是周朝时期,周昭王对楚或荆发动的战争。见于文献记载,并得到青铜器铭文的验证。
西周早期,在江汉地区的虎方和荆楚始于周人分庭抗礼,公元前1002年,(昭王五十一年),周天子一怒之下,率领大军,涉黄河,渡汉水,跨过长江南征,[2] 取得了一系列战果,打击了楚国的东进势头。但由于轻敌等原因,周昭王在战争中溺死,周国核心武力“六师”也全军覆没。战后,继位的周穆王吸取教训,将国防的重心转向南方
“昭王南征而不复”对周王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从此,周人视汉水而为畏途,再也不敢跑到汉水南面来惹事生非,只能东征淮夷了。在连续几代的多次伐夷之役中,周王朝消耗了大量的财力和兵力。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蛰伏在睢山和荆山之间的楚人锋芒毕露了。
这次战争的最终结局是周王朝军队失败了,它是西周建国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挫折,国势也因此而下降。[9] 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后来楚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问鼎周疆。
吸取昭王经验教训后即位的穆王和他的执政大臣们不仅把以成周为中心的军事防御体系的重点从北线移向南线,而且注意整军习武,并有目的地与周边民族加强友好往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来自边疆的压力。
周军战争的失败似属偶然,但从周朝当肘的情况推断,也有可引以为鉴的教训:一是周王朝国势强大后,不再像周文王、周武王时那样重视从政治上争取团结四方非华夏族方国部落,而是依仗强大军事力量去征服,这就必然激化与各族的矛盾,遭到各族人民的反对,浮桥倾覆也好,胶船解体也罢,都与得不到当地人民的支援有关。其次,在军事指挥和部署上有欠缺,南征大军中缺少有军事经验的将领,著名大将伯懋父未与昭王同时出征,而是远在炎师驻守。昭王只顾统率大军与荆楚交战,没有留下足够的后援部队,才会出现浮桥突然倾覆或胶船解体而得不到救援,造成无可挽回的军事损失。第三,由于东征和第一次南征的胜利,将帅们产生麻痹轻敌思想,认为只要军事力量强大就可征服敌人,根本没有全面考察敌方占据的地理环境有何影响,更没有争取有关地区人民的支持,故行军中遇到特殊事件发生时,不能采取应急措施摆脱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