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尊刘抑曹一是受了《三国志》作者陈寿以及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影响,二者是因为罗贯中受正统思想的影响,毕竟当时的汉朝是刘家天下,刘备被人尊称为刘皇叔,也就被视为正统,而曹操就成了逆贼。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原本是蜀国人,并在蜀汉政权做过官员,所以他对于蜀汉是有感情的,而且对于蜀汉的了解当然也比其他两个国家要清楚的多,所以他的《三国志》虽然是一部史书,但是从私人感情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些偏向蜀汉,而蜀汉主公刘备的一生中最大的敌人就是曹操了,所以《三国志》难免不存在尊刘抑曹的现象。
后来裴松之又对《三国志》做了注解,尊刘抑曹的现象又进一步加深,他在作注时,大量的引用吴人写的《曹瞒传》,以及孙盛的《杂记》等,这些小说野史,无一例外都将曹操塑造成奸诈和残暴的形象,所以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肯定是拜读过这些注释,难免不受到影响。
而且古代人受儒教思想影响,忠君意识特别强,站在汉献帝的角度来说,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十足的一个大奸臣,而刘备作为中山王之后,是汉献帝的本家,所以汉献帝当然是亲刘远曹,这也影响了世人对刘曹二人的看法。
所以从唐开始,以至到了元明时期,凡是遇到曹刘相争,人们只要听闻刘备大胜,无一不喜笑颜开,而听到曹操大败刘备,不是掩面哭泣就是垂头丧气,罗贯中做为人臣,当然也深受这种思想的影响,这当然也就影响了他的创作。
因为想更加突显刘备的不断努力并且最后取得了成功,而曹操则生性多疑,奸诈狡猾。
因为刘备是一个草根一族,他想多渲染刘备的出生和最后的胜利,故意来贬低曹操。
因为刘备本就是皇室后裔,拥有皇室血统,而曹操却挟天子以令诸侯,贯彻了奸臣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