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是我国农历中重要的24个日期。我们祖先把5天叫1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
分别是: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
若按农历计算,各节气时间大至为如下:
立春
2月2-5日;
雨水
2月18-20日;惊蛰
3月5-7日;春分
3月20-22日;
清明
4月4-6日;
谷雨
4月19-21日;立夏
5月5-7日;小满
5月20-22日;
芒种
6月5-7日;
夏至
6月21-22日;小暑
7月6-8日;大暑
7月22-24日;
立秋
8月7-9日;
处暑
8月22-24日;白露
9月7-9日;秋分
9月22-24日
寒露
10月8-9日;霜降
10月23-24日;立冬
11月7-8日;小雪
11月22-23日;
大雪
12月6-8日;冬至
12月21-23日;小寒
1月5-7日;大寒
1月20-21日。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和所在时段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