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GDP,用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 1.两者理论上是一致的。然而,在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产生了一个小误差。这主要是由于数据采集等原因造成的..支出规律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的总和,从出口中减去,换句话说,就是国家的总消费。收入法是国家各种生产要素所产生的收入加上间接税和固定资产折旧。即国家总收入..
2 .在宏观经济学中,国家预算理论上是为了实现平衡预算,即收支相等,否则会有赤字预算或盈余预算。这种平等仅仅意味着配额是平等的,正如微观经济中供求均衡的原则是它们之间没有关系。因此,用收入法或支出法计算GDP在理论上是相等的,实际上也就是宏观总收入与总支出处于均衡状态。 3.收入法表现的是本国本年最终产品与劳务的分配。 支出法表现的是本国本年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使用。 收入法的各项,表现的是,谁分配到了多少最终产品与劳务。 支出法的各项,表现的是,最终产品与劳务是如何使用的。 虽然,对于一国整体而言,总使用=总分配=总产出(这对应GDP的三种等价的核算方法),但是,对于某一个体而言,其使用与分配未必相等。 但凡“税收”(直接税+间接税),都属于分配给政府(而非公众)的那部分;然而,在核算时,为了方便,粗线条地,先把直接税并入了“要素报酬”(所谓“税前收入”)。于是间接税便有些“怪怪地”单独现身于等式中了(这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统计工作中的便利)。 企业净转移支付(可正可负),也对应了分配给企业的那部分。 折旧的出现,是最好理解的。如果我们只想讨论NDP及其分配,只要扣除折旧就可以了。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计算公式为:支出法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进出口总额,其中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额,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收益法是利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来计算GDP..严格地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的成本外,还包括间接税、折旧、企业转移支付等,因此采用收入法计算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转移支付折旧。
消费+投资+净出口+政府购买
用支出法计算GDP或
用生产法计算 GDP 。理论上二者的计算结果相同,在实际中会有细微的差别。
衡量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内所有生产最终的劳务和产品的市场价值。一国之内(以地域为界限),最终(半成品是不计入的),市场价值(必须进入市场交易才产生GDP)
这个我也不知道,这个生产总值,你只能去问问税务局,财政局,公路局,民政局等等之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