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结束了低成本/低利润的年代。
纺织工业又有三高一低的问题,前途不容乐观。面临着一些成本更低的国家的激烈竞争。只有向着高阶产品发展。
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收入的提升,中国纺织工业的以出口为导向的模式,有必要转向内需型/高质量/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提高品质/花样/花色/款式,并不断扶持国有自创品牌向国际市场进发,或可避开各种各样的国际贸易障碍/包括各种技术障碍。同时可以避免与许多低开发国家的竞争,以免引起这些国家的不满。
回顾香港60年代以来纺织工业/制衣工业的发展/转型,似乎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中国纺织工业的前途/前景与结局。
从宏观上来讲1、纺织行业为国家的支柱产业、民生产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同,不管是 “后金融危机时代”,还是“人民币升值预期” ,还是“出口退税上调空间受限”,国家都会出台产业的 “拯救”方案。从08,09年两年来国家出台的“一揽子”计划及“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计划的落实情况来看,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是经得起检验的。所以越是“阴霾笼罩”越能得到发展机会。2、人民币升值预期的负面影响只是过份放大的“影相恶魔”。人民币升值不是今年就有的,从05年8.5到现在的6.8升值的幅度已然很大,这么大的空间都过来了,央行的经济学家不会至于一年就到4.0吧。再说国家也不会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硕果就此拱手相让于 “美帝国主义者”。回想世纪之初,中国即将加入WTO,国内外对此也无不恐怖于这只“影相恶魔”,但1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的高速性不也“歌照唱、舞照跳”。一切都是悄悄的来,悄悄的适应。关键是谁能主动的适应,谁就能在迷雾中成就事业。3、内需支持的力量不可小视。投资、消费、出口为发展经济的三驾马车。从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的演讲来看,投资与消费二者之间是存在辩证的转换关系的。就此二者的拉动作用,中国高层智囊是不会不注意到的。事实上,近年来对扩大内需在经济工作话语中的现词率也是最高的,同时国家在完善社保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的力度、改革医保、家电产品及汽车下乡补贴等方面的“组合拳”不是没有成效的。所以对内需的力量不可小视。4、找准切入点,实施“产业振兴、技术创新”大有可为。中央工作会议明确讲,说“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现在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因此,在二河镇新上相当规模,相应层次的纺织项目,顺应产业向中部的战略转移,实施技术创新战略及品牌战略,寻求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