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哀王(前228年在位),芈姓,名熊犹,楚幽王之弟。哀王继位二月余,哀王异母弟负刍的门客杀哀王.楚哀王就这么死了。楚哀王的继任者是:楚王负刍(前227年至前223年),芈姓,名熊负刍,楚哀王之弟。他的下场是,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领兵伐楚,坚壁不出,待楚军调动之际,大破楚军,追至蕲南(今湖北蕲春西北),楚将项燕被杀(一说自杀);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再度出兵攻楚,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秦王亲往樊口受俘,责负刍以弒君之罪,废为庶人。
希望采纳
被他的弟弟负刍的门客杀死的 负刍自立为楚王 是为楚王负刍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再度出兵攻楚,虏楚王负刍,平定楚国。秦王亲往樊口受俘,责负刍以弒君之罪,废为庶人。其遗族昌平君在淮南被拥为楚王。
穷途末路 窃国国亡 祸不单行,福不双降。当楚国不断遭到秦国的打击,国势日衰,疆土见削的时候,楚国国内政治斗争的舞台上,再次出现了刀光剑影:惨烈而血腥的宫廷政变再次上演。 负刍夺王 公元前228年,执掌楚国政权只有十年的楚幽王英年早逝,魂归西天。他的亲弟,考烈王与李环所生的次子熊犹,在大臣们的拥立下,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规则,登基为王,是为楚哀王。但是,楚哀王仅仅只在楚王的宝座上坐了二个月,就被他人赶下了台,且命丧黄泉。发动这场宫廷政变的人是负刍,楚幽王熊悍和楚哀王熊犹的庶兄。负刍既是庶兄,没有王位继承权,他本应该尽力辅佐,效力楚廷,共同抗击暴秦,为何却冒天下之大不匙,将自己的弟弟打翻在地,落下个弑王窃国的千古骂名?深入地研读了楚国发展史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场血光之灾,早在他们的父王考烈王当政时,就埋下了祸根!当年,赵国人李园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竟然与楚国令尹,封号为春申君的黄歇,合演了一场绝妙的“双簧”。赵园将自己美若天仙的妹妹李环献给黄歇,黄歇与李环享尽鱼水之欢,待李环有了身孕后,却又瞒过考烈王,将李环献给了考烈王。娇艳无比的李园很快就得到了考烈王的宠信。不久后,李环在王宫中竟然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就是后来被称为幽王和哀王的熊悍、熊犹。愚蠢的考烈王心花怒放,却根本不知道这对双胞胎竟然是黄歇的种。李园与黄歇自以为做的天衣无缝,无人知晓,却哪知,当幽王逝去,哀王立位之时,这段早已尘封了多年的往事,竟然大白于天下。负刍得知真相,义愤填膺,引为奇耻之恨。他恨李园兄妹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给自己已死多年的父王戴上了一顶绿帽子,他恨被尊为国母的李环竟然心如毒蝎,他更恨自家的天下,竟然落入到了异姓人的手中。于是阴养死士,笼络人心,立誓要夺回天下,为自己,为父王报仇雪耻。等万事俱备后,他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这场骇人听闻的宫廷政变。政变是要流血的,李环,李园和哀王都成了负刍的刀下之鬼。负刍就这样以雪耻为名,坐上了梦寐以求的王位,成了楚国的最高统治者。 李信攻楚 负刍满心欢喜地坐上了王位,当他想开始尽情地享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美好生活时,才猛然地发现,催命的战鼓已经在他的耳膜骤然响起。此时的秦国,在成功地离间了赵国君臣的关系,赵将李牧被冤杀之后,已经派大将王翦击破赵国,俘虏赵王,一举灭了赵国。赵国故土被秦国设置为邯郸郡。而燕国,在太子丹派荆轲借献地图之际,刺杀秦王的计谋败露后,在公元前227年,也被秦国灭亡,燕国国王逃奔辽东。而早在公元前230年就被秦国灭亡的韩国,乘秦军在北方攻伐燕国的机会,企图复国,也被秦军迅速荡平,早已迁居他地的韩王被秦国赐死。秦国在平定赵、燕、韩三国后,分派两路大军,一路扑向魏国,围攻魏都大梁。另一路则挥师南下,将灭国之战的锋火指向了楚国。据《资治通鉴》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王贲伐楚,取十余城”。王贲是秦国老将王翦的儿子,他在公元前226年,受秦王羸政指派,领兵攻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夺得了楚国十多座都城,可见攻势十分猛烈。国池陷落,强敌当前,刚刚当政的楚王负刍悲痛欲绝,自感愧对列祖列宗。为抗御强敌,保存社稷,他立誓苦战,试图挽回败局。虽小有所获,但却无法回天。因为秦王羸政已经铁了心,要将楚国的领土全部纳入自己的版图。公元前225年,秦王羸政开始重新考虑伐楚战略战术,在调兵遣将之前,他找到了青年将领李信,问:“我想攻破楚国,你认为需要多少兵力?”李信年青气盛,自信地说:“二十万足够了!”他又找到战功卓著的老将王翦,王翦深思熟虑之后说:“没有六十万的重兵拿不下来!”秦王羸政认为王翦年老力怯,于是决定任用李信为灭楚大将,蒙恬为副将,率领二十万大军再次攻入楚国。闻听秦国大军再次来犯,楚王负刍立即下令由战将项梁为统率,抗御侵略。秦楚两军在今河南东南部与安徽省西北的广阔平原地带摆下了撕杀的战场。由于此地基本无险可扼,所以两国都精心谋划。秦军身处异国作战,力求主动;楚军在本土御敌,则采守势,渴望伺机歼敌。秦军兵分两路,一路由李信率领,很快就以凌厉的攻势占领了平舆,一路由蒙恬督战,也轻取寝。楚军以退为近,并不与秦军正面作战。李信见楚军节节败退,盲目乐观,趾高气扬。开始麻痹轻故的他,于是举兵东进,欲与蒙恬所将之兵在城父会师,寻找楚军主力决战。但他们哪里知道,楚将项燕率领的楚国主力部队,早就在暗中尾随其后,正当他们两军会师,大举狂欢的时候,楚军缩小包围圈,突然出击。顷刻间,自以为不可一世的秦军血流成河,倍受鼓舞的楚军乘机掩杀,秦军兵败如山,溃不成军。《资治通鉴》记载:楚军尾追秦军不放,“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入两壁,杀七都尉,李信奔归”。秦兵损失惨重,楚国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楚王负刍顿感神清气爽,精神舒畅。 王翦灭楚 秦军在伐楚之战中遭受到了如此重大的失败,秦王羸政这才想起了老将王翦的话,极为震怒,深悔当时没有听从老将王翦的建议。生性不服输的他并不甘心失败,于是亲自登门向王翦承认错误,请求王翦出马,再伐楚国。李信的失败,让秦王羸政对楚国有了新的认识。他真切地感受到,楚国虽然国势日下,早已凋敝不堪,但却仍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所以,他答应了王翦的请求,将进攻楚国的军队增加到了六十万,这几乎是秦军的所有家当啊!。为了鼓舞士气,秦军出师之前,秦王羸政竟然亲自去送行。由此可见,他对此次伐楚是何等的重视!生姜必竟是老的辣。王翦出马,用兵策略就是李信不同。公元前224年,也就是楚王负刍四年,秦军按照李信以前进军的路线,进入楚国境内后,就屯兵不进,坚守不战。不管项燕带领的楚军如何挑战骂阵,王翦都当作是耳边风。暗地里却叫兵士练兵习武,养精蓄锐,时刻做好随时攻楚的准备。楚将项燕也是老谋深算,知道秦军如此而为,打的就是以逸待劳的鬼主意,所以集中主力部队,驻守于都城寿春以北的淮河北岸地区,时刻严阵以待。如此这般,两军竟然在战场上相持了一年多。此时,楚军斗志渐衰,而楚王负刍以为项燕胆怯,不敢与秦作战,多次派人催他出战,好打败秦军。项燕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只好改变原定计划,向西进击,但秦军壁垒坚固,无法攻破,只得引兵向东,另作他计。王翦见千载难逢的机会到了,马上下令全军出击,士气已衰的楚军猝遇秦军反攻,仓皇不能战,遭到重创。秦军乘机追击楚军到了蕲(今安徽宿县东南),楚军再败,主将项燕与在战斗中阵亡。《资治通鉴》记载秦破楚军之战如下:“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史记楚世家》也说:“四年,秦将王翦破我秦于蕲,而杀将军王翦!” 秦军全胜之后,王翦亲率主力南下,于公元前223年,乘胜攻占了楚国都城寿春。楚国国王负刍成了秦军的阶下囚。听说秦军攻破楚国,俘虏了楚国,秦王羸政兴高采烈,万分高兴,亲自赶往楚国旧都陈城(俗称陈郢)慰问秦军将士,之余,以负刍犯有弑君自立之罪,严厉责罚负刍,将其废为庶人。负刍好不容易通过军事政变,成了至高无上的国王,哪知在五年之后,竟然成了秦国的阶下囚,而且将大好河山断送在了秦人的手中,不能不说是个千古遗恨!第二年,王翦率军渡过长江,向广大的江南地区继承拓展,一举荡平楚国残余势力。在平定江南的同时,还降服了越君。秦军灭亡楚国后,将楚国本土和所属地区,改设为秦国治下的三个郡:南郡、长沙郡和会稽郡。公元前221年,秦攻齐国,俘虏齐国国王,齐国灭亡。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起了一统六国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楚国自西周初年鬻熊立国,投奔周室,被西周受封后,历经西周、春秋、战国,长达八百多年。所以,宋代诗人陆游曾在《哀郢》一诗中说,楚国“远接商周祚最长”。如果上溯到楚之先祖高阳,其历史则长达二千多年。楚国是诸候国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曾经创造了绚丽的文明,有过令人眩目的鼎盛时期,但是,在秦国的打击下,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不能不令人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