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赞,法国电影理论家,影评人,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创始人之一,
法国迷影运动的精神领袖之一,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安托万·德巴克语 )”、“电影的亚里士多德”(区别于“电影的黑格尔”:让·米特里)。巴赞在1940年代到50年代发表的一系列高质量影评和电影评论,集结成四卷本《电影是什么》,已成为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是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一块基石。巴赞推崇现实主义美学,发现并阐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导演的重要价值,阐述了蒙太奇与景深镜头在电影语言中的重要性与辩证关系,提出了长镜头理论,丰富并总结了作者论,在巴赞与《电影手册》的推动下,法国电影在二战后兴起了新浪潮运动。
2人物简介
巴赞(1918-1958)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1945年,他发表了电影现实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性文章《摄影影像的本体论》。50年代,他创办《电影手册》杂志、并担任主编。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电影的一次创新时期——法国新浪潮的崛起。但是他的《电影手册》的同事们(即著名的《电影手册》派)掀起的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巴赞被称为“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巴赞一生中没有拍过一部电影,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伟大的电影评论家和理论家。在一个电影俱乐部主持了一年工作之后,巴赞开始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怎样去做。1943年春,他写信告诉好友丹尼斯·布拉尼,他想把自己生活中的两大爱好-教学和电影结合起来。但是巴赞很清楚,必须找到把两者融为一体的方式,这使他最终走上了电影评论家的道路。不过,巴赞这样做不单纯是出于选择职业的需要,同时也是出于对传播文化的全面考虑。他最早撰写的电影文章始见于1943年秋,这些被他称作“未成熟的”著述实际上为他日后的著作定下了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