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中暗字有何妙处?巍巍中山陵和拙政园在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2025-04-19 16:13:57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2、都是空间顺序

作者采用由远及近按照方位顺序,是文章层次清晰,是人读其文,如临其境。本文是记述和说明静态的事物,要说清楚它的各个方面,必须从空间方位各个不同的角度观察,变换观察的角度,可谓移步换景法。在记叙、说明文中,特别是对静态事物的描写,将观察点的转移交代清楚,是保证文章条理清楚的重要条件。本文作者很注意这一点,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瞻仰陵园,都交代得一清二楚。远看、近看、平台上看、绕着墓道祭殿依次看,观察点每有转移都加以说明,并且还交代清楚东、西、南、北的方位。因此,本文的条理特别清楚,给人留下清晰的印象。使读者对陵园周围各个部分的景色都了如指掌。

回答2:

“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