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敌:当时法军统帅拿破仑自信到了几乎轻敌的程度。他一直担心的不是能不能击败威灵顿,而是威灵顿是不是会继续逃跑。为此,拿破仑在17日深夜和18日凌晨两次起身侦查威灵顿的动作,以防其趁夜撤退。第二天清晨,拿破仑在吃早饭时还表示:"我们获胜的机会至少是百分之九十,而失败的可能性不到百分之十。英荷联军统帅威灵顿则是一个冷静而谨慎的人,但条件允许时,他又敢于大胆进取。当时威灵顿已经收到了布吕歇尔的来信,告知普军第4军准备在黎明出发,对法军右翼发动进攻;第2军将紧随其后。这样,威灵顿要求增派的2个军的兵力很快就可到达。同时,普军第1军和第3军也将随时做好战斗准备。(二)战术:威灵顿是一名防御战的专家,特别擅长利用地形上的优势,吸引敌人先行进攻,自己则注意节约兵力。待敌人出现混乱之后,威灵顿再发动反攻。他最为领先时代的一点就是,面对火力旺盛的敌人,威灵顿会将自己的部队布置在反斜面上,以抵消敌人的炮火优势。林尼之战前,威灵顿看到普军阵地被设在正斜面上,等待着法军炮火的全力打击时,就曾吓了一跳。当时他对身边人说:"如果他们在这里打,一定会被揍得够呛!在滑铁卢之战中,英荷联军被大量的布置在反斜面阵地上,让拿破仑引以为傲的炮兵优势大打折扣。威灵顿战术目标是,先让埋伏在前斜坡上、隐蔽高高的庄稼之中的散兵和线膛枪射手杀伤和袭扰法军。然后用炮兵轰击法军的进攻纵队,最后等法军冲上山脊之时,等待他们的将是步兵的排枪和骑兵反冲击。 (三)士兵素质:当时的法军士兵的素质已经大为下降,当年在奥斯特里茨创造辉煌、在耶拿势如破竹的法军老兵已经所剩无几。连由1.85万人组成的精锐近卫军中都有4000 名新兵。骑兵的素质更为悲惨,原有的精华早已在1813年损失殆尽,不到15000人的骑兵大部分是没怎么上过阵的新兵。甚至很多骑兵基层指挥官的兵龄还不到2年,投降或被俘的经历远多过胜利。相比法军士兵的稚嫩,英军中老兵的数量非常多。比如皮克顿爵士的第5师 5000名士兵几乎全都久经沙场的老兵。兰伯特少将的第10旅的2300人中有2200人是老兵。在滑铁卢的战场上,英荷联军的骑兵兵力要略多于法军,质量也要高于法军。现代养马业和现代骑术都发源于英国,所以英国骑兵拥有欧洲质量最好的战马,骑术剑术也要优于当时法军士兵。 (四)装备:英军炮兵掌握着两种法军还未掌握的新技术--榴霰弹和火箭!榴霰弹是当时英军所独有的一种弹种,它由英军中尉施拉普奈尔(Shrapnel)于1803年发明,并以发明者的名字命名。榴霰弹结构似榴弹,原理似霰弹,当时只有英军使用。它既适于加农炮也适于榴弹炮,是此后一个世纪里炮兵最好的杀人武器。霰弹的缺点是小弹丸扩散太快,导致有效射程太短。但是能较为集中地打击目标。因此榴霰弹可以在1400码的距离上有效地对付几乎除了散兵线以外的所有战斗队形。法军步兵的行军速度是每分钟120步,走完1000码大概要10分钟,而熟练的炮手每分钟能开火2到3次。因此,进攻的法军要多承受20到30发榴霰弹的攻击。特别是在大雨过后,不适合使用实心炮弹的滑铁卢战场上,榴霰弹让法军付出了远比设想要多得多的伤亡。
综合评论 滑铁卢战役是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最终决定了拿破仑及其帝国的命运,对欧洲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的失败原因,历来众说纷纭。胜利者威灵顿公爵认为,拿破仑采取战略上的进攻,是其失败的主因,拿破仑应等待联军侵入法国,时日一久必因粮食缺乏而自行崩溃。不知道他如此说,动机何在,联军会自行崩溃吗?在1814年侵入法国的联军也没有崩溃啊! 而在联军第一批集结65万人,还有30万军队将在秋天到达,总数有百万之众的情况下,法军仓促之下,仅组织了28.4万人的正规军,力量如此悬殊。拿破仑变防御为进攻,以图各个击破敌军、掌握主动权的计划是非常出色的,也是有可能成功的。 ; 拿破仑自己对科兰库尔说:是由于格鲁西未能及时增援,而骑兵又被击溃,以致惨败,内伊行动也不够积极、机智。他的话是比较符合实情的,但也是侧重于人事方面的分析。 试着对各种情况进行分析,拿破仑在滑铁卢战役失败有如下原因: 军队素质差,指挥员缺乏 尽管拿破仑任命名将达武元帅为陆军部长,在2个月内组织了28.4万军队,且部队中也有不少老兵,但整个部队毕竟是仓促组建,缺乏训练,枪械、弹药、马匹也十分缺乏。部队的高、中级指挥员更是缺乏,以至格鲁西这样的平庸之辈也要独当一面。 法军在滑铁卢决战时,进攻被迫采用师纵队,每营成三列横队,每师则形成正面200人,纵深24-27列的庞大方阵,行动笨拙。 没有及时歼灭普军 拿破仑计划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普英军,法军先于滑铁卢决战前两天的6月16日,在里尼击溃布吕歇尔的普军。但因1军团迷路,没有及时赶到战场,6军团又距离过远,调动太迟,致使里尼之战成为击溃战,而不是预想的歼灭战。 拿破仑也没有在16日黄昏组织追击普军,而是在第二天派出格鲁西元帅率3.4万人追击。但为时已晚,格鲁西根本没有找到普军,反而浪费了大量兵力,却使普军最后与英军会合,参加了滑铁卢的战斗。 . 兵力分散,调动不及 拿破仑历来主张集中优势兵力。但此役却奇怪的一开始就分散使用兵力。 在里尼之战时,拿破仑在敌情不明的情况下,却派出内伊大军迂回普军右翼,结果内伊突遇英军2万,即放弃迂回围歼普军的任务,被次要敌人牵制,后仅迟缓的派出1军团,也没能到达战场。 在滑铁卢决战时,拿破仑仍未集中全部兵力,而是分出三分之一的兵力,由格鲁西带领去追击去向不明的普军,致使该部脱离战场。 法军将领的不称职 内伊元帅尽管在滑铁卢表现了非凡的勇气,但其指挥是不力的。在里尼迂回时,不分主次,与2万英军纠缠,致使8万普军未被歼灭。 格鲁西元帅却是墨守成规,其在滑铁卢以3.4万的兵力,由于其之前在接到了拿破仑的命令。所以听到滑铁卢炮声,却以没接到命令为由不回援。其部下4军团司令吉拉尔将军一再力谏,都被其拒绝。 在此,茨威格的记叙可以做证:"6月17日上午11时,拿破仑第一次把独立指挥权交给格鲁希元帅。拿破仑的命令是清楚的:当他自己向英军进攻时,格鲁希务必率领交给他的三分之一兵力去追击普鲁士军。同时,他必须始终和主力部队保持联系。 格鲁希元帅踌躇地接受了这项命令。他不习惯独立行事。只是当他看到皇帝的天才目光,他才感到心里踏实,不假思索地应承下来。使他放心的是,大本营就在附近。只需三小时的急行军,他的部队便可和皇帝的部队会合。"他基本上没有什么责任可言,但是他就是法国复辟王朝没落的一大罪人。 而作为总参谋长的苏尔特元帅,也是不称职的。第一次担任此职的苏尔特,尽管于18日晨及时的提醒了拿破仑调回格鲁西部,也有一些好的建议,但其参谋部的组织却是千疮百孔。法军在里尼、滑铁卢一再不知敌情。在里尼,参谋部竟不知普军右翼远处有2万英军,在内伊被牵制时,也没有及时命令其以主力投入主战场。而6军团竟因驻地远,调动迟,而未能赶到。在滑铁卢,参谋部既不知普军来援,也不知格鲁西的去向。 在滑铁卢战役中,法军表现了极大的勇气,却因种种原因遭到惨败,拿破仑的政治生命、军事生涯就此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