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指南教师在艺术教育中的指导怎么体现

2025-04-06 23:29:05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艺术领域共有4个目标,教育建议7个。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注:一、《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
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 。指南中的目标所凸显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和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领域目标:一个是感受和欣赏,另一个就是表现和创造。强调的是审美教育。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和幼儿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其中,感受和表现是最主要的,因为欣赏是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也是表现是更独特的表现,所以他的本质是感受与表现。目标中连用了三个“喜欢”词语进行表述,可以看出来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明确了对幼儿艺术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现实误区是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
 “艺术感受”:幼儿是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的,是通过颜色、声音和形状、动作来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事物并激发情感 ,这时候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他的感受,能培养感官的敏锐——觉察,心灵的敏感——移情。在幼儿时期正当用感官用双手用声音动作去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好的引导他感受,那是最容易培养他一双敏锐的眼睛的。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的要点:
一是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三是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艺术表现”
  感受与表现,特别强调艺术表现,表现能力中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在幼儿阶段,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 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他经常跳动作就灵巧了,经常画,系那条就流畅了。这些艺术行为就是一种游戏,幼儿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只有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慢慢走向艺术化。呵护幼儿艺术表现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点。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要点:
    1.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对幼儿的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的行为要给予认同。
  2.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要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 让幼儿表达对事物的感受,用幼儿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成人不要干预。
  3.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
对幼儿个性化的绘画表达方式,我们要支持、鼓励,用幼儿的眼光去感受。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二、范画教学对幼儿艺术表现的影响
  思考:1\幼儿园的范画,2\你是怎么教的?怎么画树?你们是怎么教的,全国各地应该都差不多,树都是这样的,蜻蜓,蝴蝶也都差不多。
反思:从什么时候开始不会画?范画是要教会幼儿绘画的技能吗?思考:范画临摹之后,幼儿得到了什么?(画某一种东西的形象)失去了什么?
●范画临摹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绘画模式化
●范画临摹使幼儿丧失信心和兴趣,说“我不会画”是丧失信心的表现
●幼儿绘画时,尽量少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

回答2:

《指南》在幼儿园艺术教学活动中的指导
上海市青浦区赵巷幼儿园 张凤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在《指南》划分的几个领域中,并没有刻意强调或突出某一方面,而是更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更关注幼儿健康、心理、社会性交往、生活能力、学习习惯等方面的综合培养。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育的道路上有许多的困惑,通过对指南的不断解读,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传授孩子知识,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的责任。
一.《指南》解决美术教学的难题
作为教师,《指南》就是一位老师,它让我们了解教师应该有一双“慧眼”,应该善于捕捉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从这些事物上引发、生成一些有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注意幼儿的情感体验,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教师在交流中要多了解孩子,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以前上美术课的时候,一般都会事先准备一幅范画,让孩子依葫芦画瓢。这样孩子画出来的作品大多与我的范画相似,连孩子们涂的颜色都千篇一律。并没有发挥出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习指南以后我知道了应该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在幼儿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的干预,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这次美术写生活动《美丽的棕叶树》,让孩子通过写生的方式画树。我一改往日的上课方式,活动前一天给孩子布置任务,让他们去公园或在校园里观察棕叶树。我利用课余时间收集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棕叶树的图片。上课的时候我什么也不说,先让孩子们去摸一摸,看一看,感受一下棕叶树。然后问孩子们:你觉得棕叶树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给了我很多丰富有趣的答案。通过孩子的答案,再一次引导孩子们摸一摸、看一看。之后再进行局部特征的捕捉和放大,如树干、树叶、树枝,其中对于棕叶树的叶子进行了重点的观察和引导,然后让孩子们通过写生的方式进行创作。活动结束时,我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绘画不再千篇一律,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棕叶树进行了写生,不论从颜色、角度、大小、形态上都呈现出了千姿百态,更有的孩子对于重叠及细微色彩的变化捕捉得非常到位。孩子门的表现让我感觉惊喜又高兴。
整个活动处处有幼儿的思维与想法,这种幼儿与环境、同伴、周围的人之间的多重互动,激发了幼儿主动交流、表达、探索的兴趣,孩子们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愉悦。也给教师一个启示:一次好的活动,应该是基于幼儿的兴趣及好奇心并结合主题开展,适应幼儿需求、渴望的活动才是我们应该开展和关注的。
二.《指南》使音乐教学富有实效
我们一线的老师,每天的教学活动中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完成进度而制定,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目标的落实和环节的把握。在行云流水的环节之后,我们总喜欢以幼儿是否掌握作为衡量幼儿发展的一个标准。解读《指南》后,我们了解,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需要教师为幼儿引导,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音乐活动中,音乐和幼儿的经验之间的契合度是非常的重要的。音乐和孩子们积累的相关经验相吻合,能诱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引起幼儿活动的愿望、有利于孩子用音乐的方式去表达他们的感受。例如在打击活动《小鞋匠》中,《鞋匠之舞》是奥尔夫音乐系列之一,曲风幽默风趣,而且音乐极其形象,容易辨析,而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这个人物形象和音乐本身最凸显的特点是敲打性节奏,所以活动采用打击乐的表现方式进行非常恰当,适合中班阶段幼儿的欣赏和表达。活动初始,幼儿先听音乐练习感受不同段落音乐之间的区别,并能清楚的分辨是沉重(轻快)的声音、搬动(敲打)的动作,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孩子们能分辨出沉重的声音是鞋匠在搬工具,轻快的声音则是鞋匠在敲钉子;而在反复的音乐欣赏中,教师则成了活动的主体,引导幼儿分辨敲打的节奏和音乐及动作之间的转换。但当幼儿听出音来并根据听到的音乐选择正确的乐器进行敲击时幼儿又成了活动的客体。老师把问题留给幼儿去考证,孩子们学会了思考,学会在探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愉快体验的同时收获了新的能力,这就是《指南》的魔力所在,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幼儿得到了少教而多学的成功体验。
《指南》提倡我们做一个研究型的老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勇于反思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创新自己的教育理念,调剂自己教育思路,为每位孩子创出一片美好的未来。

回答3:

  艺术领域共有4个目标,教育建议7个。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
  艺术感受和艺术表现 。指南中的目标所凸显的精神以及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指南》艺术领域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和培养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审美感受能力。
  艺术领域目标:一个是感受和欣赏,另一个就是表现和创造。强调的是审美教育。以幼儿对艺术的积极态度即艺术兴趣,和幼儿艺术能力即感受能力与表现和创造能力两个方面的发展为目标。其中,感受和表现是最主要的,因为欣赏是感受的进一步深入,创造也是表现是更独特的表现,所以他的本质是感受与表现。目标中连用了三个“喜欢”词语进行表述,可以看出来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明确了对幼儿艺术兴趣培养的重要性。现实误区是重技能,轻感受;重技能,轻表现。
  “艺术感受”:幼儿是用感官和双手来探索世界的,是通过颜色、声音和形状、动作来接触外部世界,认识事物并激发情感 ,这时候如果我们注重培养他的感受,能培养感官的敏锐——觉察,心灵的敏感——移情。在幼儿时期正当用感官用双手用声音动作去感知外部世界的时候,我们能够很好的引导他感受,那是最容易培养他一双敏锐的眼睛的。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的要点:
  一是为幼儿提供审美感受与体验的机会;二是尊重幼儿的独特感受;三是支持幼儿的审美情趣和爱好。
  “艺术表现”
  感受与表现,特别强调艺术表现,表现能力中含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两者不能划等号。在幼儿阶段,表现能力比表现技能更重要这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的。
  艺术是幼儿的游戏。
  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游戏是儿童产生高级心理现象的重要源泉,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游戏也是幼儿的天性, 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园里,游戏已被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我们逐渐认识到游戏是幼儿有效的学习手段,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对幼儿的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幼儿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大量游戏化的表现机会中发展起来。他经常跳动作就灵巧了,经常画,系那条就流畅了。这些艺术行为就是一种游戏,幼儿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幼儿只有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慢慢走向艺术化。呵护幼儿艺术表现的天性,培养艺术表现的兴趣,是早期艺术教育的重点。
  《指南》艺术领域——关于支持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要点:
  1.尊重幼儿自发的表达和表现,对幼儿的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的行为要给予认同。
  2.创设让幼儿自主表达与表现的机会和条件
  要提供空间、时间、材料和艺术品,让幼儿有机会自发模仿、自由涂画和随意唱跳。 让幼儿表达对事物的感受,用幼儿自己的方式表示出来,成人不要干预。
  3.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使幼儿敢于表达和表现
  对幼儿个性化的绘画表达方式,我们要支持、鼓励,用幼儿的眼光去感受。对幼儿的作品不轻易给予否定的评价。

回答4:

  一、倾听孩子谈话,了解孩子的想法。

  在我们的一日活动中,与孩子的交流除了课外谈话,课堂上的个别交流外,大多时间都是孩子自己与自己,自己与同伴交流的时间,在这种时刻,孩子们交流的东西往往是教师平时很少能听到或者根本听不到的内容,此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时刻关注,倾听孩子讲话的内容,因为在这期间你能了解到孩子们的一些想法,感兴趣的一些话题,从而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及方法。

  二、关注孩子们的行为举止,了解孩子的想法。

  孩子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孩子活泼善于表达;有些孩子沉默寡言不善言词。前者幼儿遇到了问题会通过语言、情绪表达出来;后者幼儿往往会采用压抑的方法不表达出来,此时行为举止会透露他们的想法,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个幼儿的行为举止,了解他们的情感,了解他们的所需。

  三、教师从一个抚摸动作开始,增进师幼关系。

  应该说,教师在孩子心目中是有着特殊地位的,作为幼儿园的主体——幼儿,与他们融为一体是我们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如何进一步与幼儿拉近关系呢?我是这样做的︰除了平时的倾听关注外,每个早上我对来园的孩子都要送上一个温情的拥抱,从一个抚摸动作开始,让幼儿以饱满、愉悦的情绪开始一天的学习,通过这样的举动,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

  生活由点点滴滴组成,只要关注到其中的点点滴滴,注重细节,从细节入手,做个有心人,就一定会在幼教的道路上得到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