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个人价值的实现

2025-04-12 01:21: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一、充分认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概括起来说,就是主导和被主导、引领和被引领的关系。“主导”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摄和领导地位;“引领”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或思潮,使其朝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方向发展。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并不是说社会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完全是被动的。“事实上,在两者的关系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强化着对社会思潮的主导、统摄和引领作用,对其整体进行改造、净化、提升和不同程度的包容。而各种社会思潮也以个别的形式,或以相互交织的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渗透,施加影响,力图或融入、或认同、或改变其形态和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当中,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提高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有效性,就要从两方面深刻揭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必然性。充分认识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客观现实。马克思说过:“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从总体上讲,目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物中发挥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理念,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奉行和遵守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但也必须看到,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也出现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利于精神文化的繁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一些反映剥削阶级利益的腐朽思想以及消极颓废的生活方式也趁机滋生蔓延,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带来消极的影响,以致危害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于社会思潮,我们既要看到它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又要看到它必须加以引领的必要性。通过引领使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作用,而减少甚至避免其负面作用的发生,使其朝着有利于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发展;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有效特质。对社会思潮进行引领整合,使之朝着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方向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占主导和支配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具有其他价值体系都不具备的先导力和影响力,因而能够引领社会思潮健康发展。当前,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才能不断增进社会共识,凝聚我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二、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壮大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的方针,积极探索有效途径,把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是思想文化领域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指导方针。所谓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必须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正面引导,以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发展多样性,用积极的、先进的、美好的东西去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远目标与阶段性要求相结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为人们所接受并积极践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我们常抓不懈,找到行之有效的建设方法和途径。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过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的反复过程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追求和战略目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建立一套科学的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又要立足实际,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落到实处,使其成为凝聚全民、促进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支撑。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人们思想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准则,为有效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提供坚实的思想支撑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得到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就要贴近实际、面向群众,切实做好通俗化大众化的工作。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以简洁精练、易于为群众所理解的语言概括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复杂的理论转化为生活的道理。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增强宣传教育效果。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各种文体活动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体化,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要利用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前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这一特殊的宣传媒介。利用互联网以文字、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多媒体手段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可以使它的宣传具有形象、生动、逼真的特点,达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牢牢掌握思想舆论主阵地。“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4]在我国,马克思主义是主流意识形态,在党和国家事务中居于领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作用。首先必须切实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控制力和导向力。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各部门、各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党委宣传部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加强对整个意识形态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加强对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领导。其次,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各项工作的根本方针,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基础。再次,必须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的方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应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工作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与渗透力,使其牢牢掌握思想舆论阵地。三、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能力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着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我们党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可以进一步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整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摄作用,大大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思想理论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显示更为强大的真理与逻辑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会不断地面临实践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应承担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发展的重要任务,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深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背景下,应深入研究和回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密切相关的六个重大问题,澄清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研究和回答有关社会思潮涉及的、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进一步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应加强对社会思潮的研究和前瞻性预测,最大限度地防止错误思潮的出现。针对各种社会思潮性质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引导其健康发展。提高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必须充分吸收多样化社会思潮中的积极合理因素,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建立在已有思想材料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海纳百川,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主动汲取和广泛聚合多样社会思潮中的一切具有科学价值和人文精神的积极因素,才能真正激发活力、引领潮流,确保当代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体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5]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基础上,充分尊重社会思潮的多样化特点,认真汲取其积极合理的成分,在包容存异中求共识、促和谐、谋发展。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提高其对社会思潮的引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