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抒情。
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出自陆游的《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作者陆游少时受家庭忠君爱国思想熏陶,一生把抗金作为己任,满腔保家卫国的热血,无奈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这一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以及对现实深深地无奈之情,表达了其烈士暮年不忘国忧,雄心不已却壮志未酬的深沉压抑之情与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翻译:谁会料到,象我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如今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
诗句”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了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的方式。抒发了词人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意为: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出自宋代文学家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
“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原词: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释义: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
创作背景:
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在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公元1189年(淳熙十六年)陆游被弹劾罢官后,退隐山阴故居长达十二年。这期间常常在风雪之夜,孤灯之下,回首往事,梦游梁州,写下了一系列爱国诗词。这首《诉衷情》是其中的一篇。
赏析:
“胡未灭”(释义:胡人还未消灭),谓入侵中原的金人尚未被消灭,半壁河山还在敌寇的铁蹄蹂躏之下;“鬓先秋”(释义:鬓边已呈秋霜),慨叹自己发如秋霜,年迈体衰,不能重返前线;“泪空流”(释义: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是说壮志成空,忧国忧民的眼泪等于白流。
这里连用“未”、“先”、“空”三个虚词,表达作者对现实的幻灭感,一唱一叹,感人至深。 “未”表达了作者逆胡(金入侵者)没有消灭,功业没有建成,感到无比遗恨之情;“先”表达了作者岁月不多,两鬓已苍,雄心虽在,壮志难酬的沉痛之情;“空”表达了作者对朝廷的不满和愤慨,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之情。
最后三句,通过自身的遭遇反映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抒发对南宋统治集团误国误民政策的无比愤慨。谁会料到,像他这样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时刻准备奔赴疆场,为国献身的人,却落得如此下场!此时被罢官回乡,只得披上渔蓑,去作江边的无名隐士,终老于镜湖之滨了。
这种“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释义: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的矛盾,不仅体现在陆游身上,南宋许多爱国志士同样也有切身的体验。因此陆游所抒发的悲愤之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这首词虽然没有从正面揭露和谴责南宋投降派,仅就个人的身世经历和遭遇而言,但通过诗人饱含热泪的诉说,不难看到投降派迫害爱国志士的罪行,从而激起读者对他们的愤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采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抒发了作者一生空有杀敌报国之心,却屡遭排挤,壮志未酬的无奈心情。出自宋代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原词: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宋代: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释义: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扩展资料:
上片首二句词人追忆了乾道八年(1172)自己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襄理军务,亲赴前线时的意气风发和豪迈雄姿。“觅”和“戍”,突显词人当年高昂的报国热情以及立身做大事的自信深情。
后两句笔锋一转,“关河梦断”写词人当年一心为国,渴望建功立业,不远万里投奔边关,可惜壮志未酬,仅在南郑半年,就被调离前线之事。
当年的壮志宏愿,只能留在梦中实现,而梦醒后,词人看到旧时的戎装安安稳稳地挂在一边,早已落上一层尘土,“暗”字不仅反映出铠甲的暗淡无光,更表现出词人内心的惆怅与痛苦。
下片直抒衷肠。首三句层层递进,“胡未灭”三字充分表明词人虽隐居家乡,但未忘国忧,时刻惦记着收复失地。
然而“鬓先秋,泪空流”,词人毕生胸怀大志,但直至两鬓斑白都未能如愿,这种不得志的情绪泛滥,却只能任凭眼泪空流,流露出词人的失落与对朝廷安于享乐的不满。
结尾三句更进一步,词人归总自己一生,发出“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的感叹。“心”与“身”的不统一,反映出词人理想与现实的格格不入;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将词人内心巨大的反差强烈地表现出来,将词人抑郁不得志、报国无门的无奈、愤懑情绪表现得更加深沉。
这首词以悲壮沉郁的笔触抒写报国之志、爱国之情,饱含年迈词人的辛酸与苍凉,读来更有力量,更加动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采用了直抒胸臆或者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出自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
原文: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作者】陆游 【朝代】宋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翻译:
想当年单枪匹马奔赴万里外的梁州,防守边疆要塞,为寻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如今这样的军旅生活只能在梦中实现,每当梦醒之后都不知在何处,只有曾经穿过的貂皮裘衣,也已经落满了灰尘。
塞外的匈奴还在猖狂,而我已生出白发,只能流下愤懑的泪水。谁能料到我一生,报国的心一直在抗金前线,而人,却要老死在沧州。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陆游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公元1172年(宋孝宗乾道八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从夔州前往当时西北前线重镇南郑军中任职,在这里,陆游度过了八个多月的戎马生活。这段日子是他最为难忘怀念的。
词的开篇两句用“当年”二字领起,回忆起从前的军旅生活,单枪匹马应邀到了西北前线,上阵杀敌,何等的意气风发。后两句“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一下子形成鲜明的对比,梦醒之后强烈的情感落差,甚是悲凉,曾经的锦帽貂裘,许久没有穿戴,蒙上了灰尘显得又暗又旧。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节奏紧促,情绪也逐渐高涨,说尽了平生壮志成空的悲愤,感人至深。最后三句作为陆游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身心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国难当头,居然报国无门,极强的渲染力,可笑命不由天。
作这首词时,陆游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陆游《诉衷情》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